【時快訊】飯團的故事

2022-08-12 06:33:25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

我對于飯團的記憶,似乎都跟貧困和短缺有關。上世紀60年代,糧食產量低,分到每家每戶的口糧也就不多,每年總有一段青黃不接的日子。鄉親們雖然不到無米下鍋的地步,但畢竟只能用很少的一點米熬一點稀飯,加上紅薯、青菜,總算能勉強對付過去。但是,對于我這個正在長身體、每天熬夜讀書的少年來說,總覺得不夠。每逢家里只以簡單食物當作晚餐的時候,我一開始是愁眉苦臉,后來便口中嘀咕:“又吃這個!”有時候媽媽會嘆口氣不言語,但有時候也會橫眉立目:“不吃這個吃什么!”

有一天,這樣的情形再次重復時,也許是媽媽心情好,她忽然對我說:“一會兒再給你吃點別的?!彼纯次业拿妹脗?,似乎想盡量不引起她們的反應。其實我聽了也沒有什么反應,以為媽媽不過說說而已。

但是,當我在燈下坐了約一個小時,而妹妹們已經入睡時,媽媽還在忙碌。不一會兒,她從廚房里走出來,手里捏著一團米飯,走到我面前說:“給你吃,吃了好有精神學習?!蔽夷眠^來一看,是一只拳頭一般大小的飯團,雪白的米飯中有淡黃鍋巴摻雜其間,像只玩具皮球,看上去十分可愛。我接過來,意外地感到竟然還是滾熱的,可想而知,是媽媽將中午的剩飯加熱了,拿出其中一部分做成飯團,給我的饑腸打尖兒。我的心和身體頓時充滿了溫暖,只是擔心明天早上家里的早飯怎么辦。媽媽說:“你不用操心。”我便埋頭大吃起來,三五口便把那個飯團兒吃下去了,吃到最后一口,才覺得那飯團是那么好吃,不僅香味濃,而且特別筋道,吃完意猶未盡。

我不記得,第二天的早飯媽媽做的是什么了。我只記得,后來我竟能時不時地吃到飯團,而有時候是在早上。遇上家里有事耽擱,媽媽實在抽不出身為我做飯的時候,更會用剩飯捏一只大飯團,讓我在上學路上吃,這樣總算不是空著肚子上學。我的妹妹們似乎也能理解媽媽的做法,只在個別情況下抱怨過一兩回;而有一次為了什么事要跟我打賭,賭的就是一只飯團。當然是她們贏了,而且一人贏得一只飯團,破舊的農舍里飛起歡快的說笑聲和喊叫聲,那一刻,我們都是幸福的。

我們的東鄰日本也有吃飯團的傳統。我不知道日本聞名遐邇的壽司是否與飯團有關,或許壽司就是飯團的一種,但我卻不同意說飯團是由日本人發明的。我覺得像我媽媽那樣,把剩下的米飯捏成一團,是自然而然的做法,用不著跟誰學,也不用誰指點。如果要講發明權,我覺得亞洲那些生產稻米的國家和部族都是飯團的發明者。不過,像日本那樣,把飯團做成壽司或者類似食品公開出售,而且延續至今,當然也得益于日本是個島國,盛產魚和海苔。壽司里配有魚片和海苔,自然就非簡單飯團可比了。

其實,中國也有可以出售的飯團,三角形的,那就是用粽葉包裹的粽子,也叫角黍,其來源與紀念屈原有關。

我之所以想起早年吃到的飯團,是因為最近讀了一篇日本小說。這篇小說寫的是某企業一位平庸的職工,因為經濟形勢不好,當企業實施變相裁員時,他覺得自己應該是被裁對象,便主動提交了離職申請,結果在告別宴上喝多了。在乘出租車返家途中因為內急,下車要找個地兒方便,不料在走向一片草地時不小心掉入了一口深井,在里面一待就是兩天。于是他回憶起過去,回憶起唱過的一首歌謠。這首歌謠很簡單,就是“飯團子,滾滾滾;快快滾,骨碌碌”。他因此想起一個民間故事:很久以前,有個砍柴的老人,那天剛想吃飯團子,就有一只兔子從草叢中伸出頭。“喂,你也想吃嗎?”便扔了一只過去,沒想到卻扔進了一個洞里,兔子也跟著跳進洞,洞里傳來了優美的歌謠“飯團子,滾滾滾;快快滾,骨碌碌……”

其實在日本民間還有類似的飯團子故事:住在鄉間的兩戶農民,一家善良,一家貪婪。善良的老爺爺不留神把他吃的飯團子,掉到了一個很深的洞里。后來就出現了著名的歌謠:飯團子,飯團子,骨碌碌地轉……老爺爺,老爺爺,骨碌碌地轉……后來,老爺爺也掉進洞里了,由此得到了老鼠家族送的金子。然后消息又傳到了貪婪的那家,他們也仿效善良的老爺爺把飯團子扔到洞里,自己也跳了進去。但是,他們在偷金子的時候被老鼠們發現了,倉皇逃跑,不料被洞坍塌下來的土埋在里面了。

前面所說的小說題目叫“小蟲的土葬”,作者是森村誠一。很多人喜愛他的推理小說,但這篇社會現實題材的小說讀來卻令人心酸,主人公的結局也是十分出人意料的,揭示了日本職場競爭與家庭人倫極為殘酷的一面,似乎不像后一個民間飯團故事所宣揚的“善惡有報”那么分明。

關鍵詞: 拿過來一看 很久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