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 05:55: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美國先鋒攝影家辛迪·舍曼可謂是自拍的鼻祖,她每張作品的主角都由自己扮演。在她職業生涯的50多年間,已經扮演了600多個角色,每個不同的角色都是一次嶄新的創作。和如今的網紅一樣,辛迪·舍曼一人身兼導演、化妝、造型、攝影和模特數職,然而和網紅的根本不同是,她并不盲從主流審美和價值觀,一直都在用自拍的形式挑戰社會對女性的成見。
去年年底,辛迪·舍曼的回顧展亮相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展出了藝術家多個系列的作品,涵蓋從成名作到剛剛問世的作品系列。在《無題電影劇照》和《屏幕后的投射》中,辛迪將自己扮演成一位電影明星,而后又在《歷史肖像》中化身歷史人物,在《小丑》中扮演小丑,在《男人》中女扮男裝。
從這些按照時間順序展出的系列中,我們可以看出辛迪本人容顏的逐漸衰老,而此消彼長的,是她創作靈感愈發天馬行空。此外我們也看出在攝影方面,辛迪不斷在嘗試著新的技術,與時俱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碼,從小畫幅到大畫幅,以及最新系列中用到的社交媒體和美顏軟件,辛迪一直都在嘗試自我突破,走在時代最前沿。
1954年,辛迪·舍曼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格倫里奇,是家里五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1972年,辛迪進入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視覺藝術系學習繪畫,那時候她就開始用淘來的二手衣服將自己裝扮成不同的角色。后來,辛迪不滿足繪畫這個藝術表現形式的局限,轉而學習攝影專業。在學習期間她遇到了藝術家羅布特·隆戈,鼓勵她記錄裝扮的過程。于是辛迪便慢慢開始了《無題電影劇照》這個系列的創作。
1974年,辛迪和羅布特·隆戈、南希·德威爾一起創建了Hallwalls藝術中心,為各種背景的藝術家提供創作場所。另外,在水牛城,辛迪還有機會接觸了很多現代藝術作品,并且認識了許多藝術家,為藝術生涯拓寬了道路。辛迪后來同洛瑞·西蒙和路易斯·勞勒等藝術家并稱為“圖像一代”,他們重新發現了杜尚,開啟了新達達主義的運動。1995年,辛迪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2013年獲得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名譽博士學位。
辛迪曾經說:“我想成為另外一個人,我看著相機旁的鏡子,看得出神。我試圖用鏡頭把自己變成這個角色。我用表演或者后期制作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或者說是用直覺,就像是魔法一樣。”她的每個創作過程都全憑直覺,包括燈光、情緒、地點和服裝……有時她會不斷更換這些元素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享譽世界的《無題電影劇照》系列包含了69張黑白照片。辛迪在其中扮演了都市麗人、學生妹、圖書管理員、鄉巴佬等各種不同的形象,而背景的設定也多種多樣,有街道、后院、泳池和沙灘,甚至跨越了美國許多個城市。這些角色和情節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是舊電影中的一幀。但是觀眾很快就意識到這一切只是幻覺,每張作品都是辛迪憑空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將作品取名為“無題”,就是要保持模棱兩可的感覺,給觀眾足夠的想象空間。辛迪塑造的角色大多孤獨、面無表情又形單影只,仿佛刻意挑戰了社會對女性固有的價值觀,婚姻和家庭并不是女性唯一的選擇。1995年,曼哈頓現代藝術博物館耗資一百萬美元購買了這個系列的作品。
“背投”是一種特殊的電影技術,用于替代實物背景,演員在一塊熒幕前面表演。這一次辛迪從這個新技術中汲取靈感,將表演從實景搬到了背投前,創作著《屏幕后的投射》系列作品,延續了她與電影的對話。辛迪說:“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在表演。當我在拍攝時,我需要表達更多信息。此時我不能完全依賴背景和氛圍。于是我想用面部表情表現出故事情節,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表演吧。”隨著技術的革新,辛迪在這個系列中也從黑白轉向了彩色攝影。
在之后的每個系列中,辛迪都依照同樣的創作流程,只是想法更加天馬行空,技術也更加多種多樣。在《小丑》系列中,辛迪戴著張揚的假發和帽子,妝容浮夸,在電腦技術的加持下,作品的背景也更加奪目。她試圖表現小丑的喜怒哀樂,膚淺的幽默下暗藏著憤怒與憂傷。
在《掛毯》系列中,辛迪使用了創新的媒介:掛毯。她將自拍用Facetune、YouCam、Makeup等應用程序做表情處理,然后再印刷到棉、羊毛和腈綸編織的掛毯上。本來這些美顏軟件是用于磨皮、瘦臉的,而辛迪違背了這一初衷,創造出奇幻、滑稽甚至丑陋的形象。另外藝術家創新性地將這些數碼圖像打印到織物上,會看到圖片的扭曲和像素化,讓人感受到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區別。辛迪在用自己獨創的方式對社會審美標準做出最后的抵抗。
她裝扮,卻一直在突破主流審美的標準;她自拍,卻從未把自己當成主角。我們回顧辛迪至今演繹的600多個角色,男性或是女性、年輕或是年邁、造作的或是自然的,美麗的或是丑陋的,每個都與眾不同,每個都精彩絕倫。可是誰能告訴我,在這600多個角色里,哪個是辛迪本人呢?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