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8 09:36:31
來源:經濟日報
(資料圖片)
一穗鮮玉米,在電商平臺上賣6元。如果以原料或飼料運往南方,那它的價碼就會很低。奔跑的玉米,能不能把更多的附加值留在東北大地上?
要看到,東北種植作物有一個明顯的短板——價值轉化率低。別看東北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在全國比重高,但加工產值占比卻很小。
在東北,60%以上的農副食品僅進行初加工就運出去了,賺了產銷流量,卻沒攥住價值“留量”。還拿玉米說事:東北的玉米好,蛋白質豐富,含油量高,因它生長于全國也是全球的“黃金玉米帶”,也成為東北糧食的“顏值擔當”。它還有“內涵”,除了營養豐富可作人們的主食,還可深加工成幾千種工業產品,產業鏈延長有無限想象空間,具有多次加工增值的潛力,作為可再生的工業原料和能源資源,又被譽為“軟黃金”。把“軟黃金”賣成棒子價,誰之責?
農業不加工,好似一場“空”。東北糧食生產數量優勢之所以沒有轉化為價值優勢,主要是短(產業鏈)、少(龍頭企業)、小(經營規模)。深度開發“原字號”,推動產糧大省向產業強省轉型,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糧食深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亟待補短板。比如,通過優化財稅金融支持政策,悉心培育優質農業企業。再如,重點發掘東北大豆、東北大米、東北玉米等地理標志的品牌價值,形成推廣聲勢,從賣原糧向賣品牌轉型,引領國內、國際市場消費。
可以像吉林省那樣舞起來,圍繞玉米等優勢資源延鏈、補鏈、強鏈,主攻產業鏈招商。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大局和“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原則下,依托大型深加工企業,生產玉米油、玉米須茶等一系列深加工產品,整合產業鏈將玉米身上的黃金價值充分挖掘出來。
也可以像遼寧省那樣留下來,注重發揮港口優勢吸引糧食落地加工,變“一過式”物流為“一站式”加工,把流量變“留量”。扭住加工、物流、品牌、零售、電商等附加值更高的各個環節,努力實現從糧食物流集聚地向糧食產業集聚地的轉變。
起步低不要緊,但不能失去迎頭趕上的信心。如今在別人眼中的差距,可能就是東北明天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和潛力所在。(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孫潛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