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4 17:36:08
來源:騰訊網
作者 | 郭可心
來源 | 產業科技
(相關資料圖)
AI賽道可能又迎來一家虧損的上市公司。
近日,人工智能獨角獸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必馳”)在科創板遞交招股書,阿里、深創投等知名機構均為思必馳股東,本次沖擊上市思必馳強大的股東陣容也成為一大亮點。
募資用于科研。招股書顯示,思必馳此次擬募集資金10.33億元,主要用于全鏈路對話式AI平臺建設及行業應用解決方案項目、面向物聯網的智能終端建設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思必馳的核心成員高始興、俞凱和林遠東均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作為一家專注于對話式人工智能平臺的科技公司,思必馳依托自主研發的全鏈路智能對話系統定制開發平臺DUI平臺,向用戶提供“云+芯”一體化解決方案。
發展困難重重。思必馳雖有資本和科研人才雙重加持,但仍有人工智能賽道高科研投入低回報的痛點,成立至今尚未實現盈利。思必馳也在招股書中提到,上市后可能無法立刻向股東分紅,這也可能導致投資者用腳投票。
行業普遍困境之外,處于成長階段的思必馳還承擔著高昂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如今行業還沒有迎來春天,思必馳還需要思考應用落地問題,以及如何盡快跑通盈利。
上市回血只能給思必馳短暫的喘息時間,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前有商湯科技、云從科技估值縮水,后有容聯云上市一年收退市警告,AI企業在應用落地和資本市場兩端,被虧損主命題深套。
增速放緩,缺口擴大
營收增速大幅下滑。2019-2021年,思必馳營收分別為1.15億、2.37億和3.07億,2020年營收增速為106.36%,到了2021年則下滑至29.87%。
尚未實現盈利,虧損缺口有擴大趨勢。報告期內,思必馳凈虧損分別為2.83億、2.15億和3.35億,占總營收的246.08%、90.72%和109.12%。截至2021年底,思必馳還存在4.09億未彌補虧損,可能對未來盈利質量造成不利影響。
短期內很難扭虧。思必馳認為,未來市場將面臨激烈競爭,且很可能造成其產品價格下降、下游行業需求放緩等不利影響,因此公司可能短期無法盈利,未彌補虧損也將持續擴大。
資金鏈承壓。報告期內,思必馳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06億、-2.11億和-2.63億元,至今未能由負轉正。
思必馳業務主要由智能人機交互軟件產品、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對話式人工智能技術服務構成,其中對話式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又分為技術授權服務和定制開發服務。2021年,各大類收入分別為6473萬、1.01億和1.41億。
硬件業務成為發力點。2019年思必馳對話式人工智能技術服務板塊收入占總營收的77%,到了2021年則下降到45.94%。受2019年思必馳實行的軟硬一體化產品戰略影響,該模塊收入從19.27%上升至33%。
當業務重心向硬件擴散時,思必馳毛利率也隨之下降。根據招股書,思必馳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72.17%、69.74%和58.15%,與賽道內上市公司毛利率基本持平。對于毛利率下滑,思必馳稱原因為產品結構變化,毛利率較低業務占比增加。
科研投入也拉低毛利率。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思必馳研發投入1.99億、2.04億和2.87億,占營收總額的246.08%、90.72%和109.12%,均高于總營業額。隨著科研投入繼續增加,思必馳成本壓力也將繼續上升。
一人掌握近半數專利。截至2021年底,思必馳在全球共擁有專利360項,其中210項發明專利,64項外觀專利。全部專利中,副總裁俞凱擁有專利數量166項,公司內占比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聯想之星等大股東在2020年均對思必馳進行減持,同年還曾出現過估值下滑。
護城河尚淺
人工智能賽道里,思必馳過得并不輕松。
玩家之間競爭激烈。2021年,同在人工智能語音領域的寒武紀營收為7.21億,虹軟科技營收5.73億,云從科技營收10.76億,規模、體量均大于思必馳。
除了這些實力強勁的AI企業,思必馳還需要和科大訊飛等AI硬件玩家搶奪市場。思必馳也在招股書中談到,競爭加劇可能導致公司產品價格、利潤率或市場占有率有下降的風險。
應用場景重合度高。思必馳在人工智能產業鏈中處于基礎層和技術層,共涉及數據資源、智能硬件和云服務、自然語音處理、語音信號處理和語音合成等技術,應用場景集中在智能家電、智能汽車、消費電子等物聯網領域。
同賽道內,科大訊飛場景主要集中在教育、醫療、智能辦公、智慧城市等領域,虹軟科技則覆蓋智能手機、智能汽車等智能設備領域,均與思必馳有不同程度重合。商湯科技、云從科技等AI頭部企業,也對思必馳的場景端造成切口。
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公里”難落地。要實現算法技術和實際需求結合,思必馳們還需要解決智能語音行業定制化程度高、規模化速度慢,及商業化落地速度慢等難題。智能語音從誕生到進入商用階段用了近70年,在通用場景之外,一些復雜細分的垂類場景,規?;涞厣行钑r間。
面臨合規風險。今年315晚會上,央視曝光容聯云旗下子公司抓取網上數據,向用戶撥打推銷電話、騷擾電話等現象,引發用戶對個人信息安全的關注。顯然,同樣向B端和C端提供軟硬件服務的思必馳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AI行業是典型的數據密集型行業,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監管趨嚴,為AI參與者帶來一定挑戰。尤其是數據采集、應用的監管政策收緊,個人信息保護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和數據安全法等法規出臺,企業對用戶數據的收集和使用、保存將面臨更嚴格的限制,這進一步增加了思必馳的經營風險。
具體到企業經營,思必馳管理、銷售費用處于業內較高水平。剔除股份支付費用后,思必馳2021年銷售費用率為47.16%,高于上市公司云從科技的26.05%;管理費用率為33.63%,同樣高于云從科技的13.8%。
未來,為了提升品牌影響力,思必馳必然還會加大銷售費用,如何保持收支平衡,是思必馳待解難題。關于費用占比偏高,思必馳認為原因是公司業務規模尚處于快速發展期,營業收入的絕對規模較多數同行業可比公司相對較低。至于何時進入發展成熟期,思必馳并未明確回答。
思必馳人才結構存在缺陷。截至2021年底,思必馳共有720名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73.4%。研發人員占比雖然較高,但從整體人員構成看,思必馳本科生占比超60%,博士僅有16人,占比1.63%。
由于思必馳未在招股書透露研發人員學歷構成,不妨假設思必馳所有碩士和博士員工均為科研成員,二者共計247人。推算可知,其占總科研人員比例為34.3%。同理,云從科技共有575名研發人員,碩士和博士共計231人,碩博占比達40.17%。
高精尖研究人員儲備數量,是衡量人工智能企業研發能力的重要指標,俞凱也曾在采訪中肯定了擁有一支語音基礎研究團隊的重要性。實際上,對比商湯科技、云從科技等頭部AI企業,思必馳的高端研發人員占比較小,數量存在劣勢。
面對行業虧損常態,思必馳的護城河尚淺,如果不能保持較高速度的營收增長,實現以量抵虧,卡穩市占率,路就會越走越窄。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