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面臨退市,易到用車死命維持,為何一手好牌打爛成這樣?

2022-03-17 15:26:04

來源:騰訊網

截至3月15日下午四點,滴滴的收盤股價到了1.8美元,相比之前最低的時候回升了一點點,但相比上市時候的18美元,剛好跌去了十分之九。

美股有個規定,那就是一旦股票價格跌破一美元,且這種狀態持續不能扭轉,那公司就會有被強制退市的風險?!巴耸小边@個曾經非常遙遠的字眼,對于滴滴來說卻已經是近在咫尺。

與此同時,國內網約車鼻祖易到用車也被爆出各種問題,比如“賬戶清零”、“強制收預付款”、“退押金排隊”等等。公司發了一則聲明解釋這些事,但網友們的第一反應,卻是易到居然還在,又多了幾分唏噓。

為什么在網約車大戰中卷贏了的滴滴與卷輸了的易到,同步陷入了窘境?在它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呢?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易到用車,沒趕上浪潮的網約車鼻祖

易到用車成立于2010年5月,算是國內最早的網約車公司。它的創立原因也非常簡單,據說與創始人周航的早年經歷有關。作為天創電子和TICO品牌專業音響的老板,周航經常受到機場打車難的困擾,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讓他覺得非常不爽。

他就想,能不能有一種網上預約車的業務,專門為他們這些商務人士服務,這樣大家就不用在機場灰頭土臉地等出租車了。

那時候其實全球的網約車業務也就剛剛開始萌芽,國內更是一片藍海。易到就紅紅火火開始了做專車業務,他們對司機的要求非常高,必須戴白手套,態度必須溫和有禮,與乘客交談非常注意尺度,甚至還會主動關注乘客對車內音樂的喜好。即使乘客打車的路徑要求不合理,比如是跨市打車,司機也必須無條件接單。對于早期的易到用戶來說,除了價格稍貴,體驗確實是不錯的。

在早期的網約車市場,易到基本上是占據了絕對的份額。按照大多數故事的發展,充滿浪漫主義的創始想法,不錯的發展歷程,又剛好趕上了“風口”,易到應該一飛沖天才對,但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

從2015年開始,有強大背景的滴滴和快的兩家巨頭強勢介入了網約車行業,它們發起了瘋狂的價格大戰。網約車起步價低過出租車,經常算完補貼打一次車只要一兩塊錢,對司機也是同步補貼,那時候一個月幾萬的司機比比皆是。大量私家車車主涌入這個行業,用戶們也應接不暇,不僅紛紛下載了網約車APP,在打車的時候還往往會拿出五六個APP進行比價。

那時候易到后面的資本也非常著急,紛紛勸他們也要參加補貼大戰。因為在國內這種老大和老二打架,波及老三的例子屢見不鮮。加多寶與王老吉打架,最終和其正倒霉;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大戰,非常可樂消失了;當然還有360和金山打掉卡巴斯基,蘋果和三星打掉諾基亞。

而易到周航的判斷是,這種燒錢的方式不可能長久,對于網約車業務的發展也并無益處。他的判斷對也不對,對在確實對網約車行業的發展沒有好處,錯在巨頭們是真的能燒錢,這一輪補貼持續了一年多,直接將易到徹底邊緣化了。

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易到的危機時刻,當時如日中天的樂視向易到伸來了橄欖枝。樂視入主易到之后,發起了一系列激進的活動,直接導致易到的窟窿越變越大,然后還利用易到的資質貸款,最終導致司機們拿不到錢,信用幾近破裂。

再后來似乎大家已經淡忘了易到這個網約車鼻祖,此番突然被抬出來,估計大半是被人當槍使,不過也讓大家驚呼它居然還活著。

(2)滴滴出行,自作孽不可活?

在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瘋狂的補貼后,滴滴和快的打退了“入侵者”Uber,牢牢掌握了國內網約車市場。然后兩者握手言和,成為了真正的壟斷巨頭。然后滴滴開始收拾好心情,對司機和乘客下手了。對乘客們漲價,其實也就是回歸正常價值,畢竟不可能真的打車只要一兩塊,對司機們克扣,畢竟不可能讓一個沒多少技術含量的工種賺這么多。

于是乎曾經的屠龍勇士,給乘客們提供方便的滴滴,變成了又一只惡龍。大部分的私家車司機選擇了退網,網約車乘坐體驗大幅下滑,而滴滴作為最大的平臺商,倒是賺得盆滿泵滿。

但大權在握的滴滴依然麻煩不斷,2018年5月,一名空姐因為乘坐滴滴被司機殺害。隨后更多的案件被爆了出來,滴滴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擁有大數據、衛星地位、云計算等各種黑科技,居然對司機的犯罪前科都不做審查,而且還經常接不到乘客的求救電話,甚至對接到的求救信息直接置若罔聞。

為了盡可能擴大業務,滴滴還收納了大量違規的司機和車輛,這些人和車沒有按照政府規定接入相關數據,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然而為了所謂的業績,滴滴始終沒有在這方面整改。

還有曾經很火爆的順風車業務,更是成為了滋生惡性犯罪的溫床,原本是互利互惠的業務,卻往往潛藏著不少別有用心的人,而滴滴對此幾乎沒有監管,只管提成,后來順風車業務也一度下架。

而到了去年7月份,一則關于國家網信辦的安全審查公告,再度將滴滴推上了風口浪尖。彼時滴滴剛剛完成美股上市,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

滴滴在招股書中提到了自己的優勢,比如在滴滴網約車中安裝了具有遠程信息處理能力的智能設備,同時還組建了一支人身安全“特種部隊”團隊,它們的團隊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到達國內的任何地方應對安全事件,并且還提到滴滴收集了很多用戶的重要信息。

似乎就是這封招股書,給滴滴招來了調查。結果發現滴滴真正的大股東已經變成了美國Uber和日本軟銀,雖然不能確定這些外國資本一定會作惡,但滴滴這樣掌握海量出行數據的企業被外國資本掌握,確實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而這起調查,似乎就成為了滴滴衰落的起點。其實阿里也好,蔚小理也好,滴滴也罷,雖然它們是美國上市公司,但當地投資者看重的依然是它們在中國國內的市場表現。它們被統稱為“中概股”,就是老外認定中國想做的事,就一定會投入精力做成,從而愿意為它們付出高額的溢價。而一旦被它們發現這些公司在國內失寵,它們在資本市場也會被迅速邊緣化。

滴滴股價的大跳水,正是與此息息相關。不過它依然擁有非常大的市場,哪怕是在美股退市,只要能真正好好經營,滴滴也依然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

(3)寫在最后

在易到最新發布的聲明中,提到了一個細節,說網上盛傳的提現排隊人數已經漲到了3萬人存在歧義且與事實不符,現實情況是之前輪候排隊提現的人數遠超于此,這幾年經過種種努力降到了3萬人。不知道為什么,看到了覺得既好笑,又有幾分辛酸。曾經的網約車鼻祖,大概率沒有多少機會翻身了。

至于滴滴,它本來已經走上了康莊大道,成功上市,并且有了海量的客戶群,卻一再作死,再度讓自己陷入困境。希望它能早日撿起初心,把用戶的需求與安全放在第一位,還能有機會翻身。

過去十年的網約車大戰,似乎沒有贏家。也許我們該回到周航最初的思路,思考一下網約車應該為怎樣的客戶群體服務,要做給社會增加價值的企業,而不是相反。

關鍵詞: 滴滴出行面臨退市 易到用車死命維持 為何一手好牌打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