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Q3財報分析:當下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并尋找更多業務增長極

2022-02-27 20:24:29

來源:騰訊網

作者|王赤坤

獨立經濟學家、財經評論員

財報是對公司季度運營情況的濃縮,是影響股價市值的因素之一,但判斷一家是不是好公司,需要財報之外的多重視角。

我們都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有生命周期。其實,任何行業和企業也有生命周期,分別是形成、成長、成熟、衰退等四個階段。

整體上,阿里上個財年在內在方面,業績受行業、公司和產品的生命周期根本影響,外部層面受偶發因素如新冠疫情、國際貿易爭端、國內外宏觀政治經濟環境影響。

阿里巴巴當下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同時去尋找更多的業務增長極,擴大業務范疇。

一、互聯網行業環境

目前,互聯網行業在中國發展的20年里,經歷了1999年至2008的探索形成期、2009年至2014年的快速成長期,和2015年開始至今的成熟繁榮期,也由PC互聯網走向移動互聯網。

以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捕獲了行業紅利期,經過高速發展,把互聯網平臺經濟推向高峰,也就是互聯網經濟的成熟階段。

行業需求:消費需求增長停滯,達到峰值。《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報告顯示,中國網民規模為9.8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4%,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超過16億,互聯網滲透率已經非常高。

行業供給:目前互聯網行業正處在經歷繁榮期,行業供給達到峰值。中國的經濟已經完成增量向存量轉變,諸多商品或服務供給從短缺變成過剩,互聯網行業市場當期也處于存量市場階段,行業市場規模不再有新增機會。

行業規模:市場飽和,市場規模不再擴大,市場處于存量階段。

行業競爭:行業企業數量空前,供給繼續增長,競爭非常激烈,競爭格局明朗行業門檻建立,行業頭部形成,企業數量開始減少。但互聯網紅利期已過,流量新增非常困難,大家千方百計爭奪存量流量:常規的運營手段和促銷手段,已經不能滿足日常營銷活動,經營者只能挖空心思,不走尋常路,搞出促銷和競爭新花樣。與此同時,經過多次的教育和洗禮,用戶對常規引流手段已經麻木,各家雖使出渾身解數,用戶都不為所動。隨著互聯網紅利的消失,流量日益水漲船高,考慮到無效流量,最終有效交易客戶成本流量已接近2000元人民幣/人。

行業亂象:行業進入門檻提高,行業競爭進入白熱化,行業頭部企業形成。

前幾年,頭部企業則利用優勢地位,大搞壟斷,打擊對手,損害競爭,扼殺創新。互聯網產業頭部通吃表現尤為明顯,流量、資金、資源向行業頭部集中,頭部企業擁有流量、資金、資源、品牌等優勢,即便不主動打擊對手,支持競爭對手,也會形成事實市場壟斷。

因此,行業亂象頻出,諸如侵害消費者權益,個人信息泄露、侵犯隱私,大數據殺熟,廣告亂象、跑路、虛假宣傳等。

行業生命周期成長階段,出現各種亂象,沒有針對性的法律;無監管,監管松或偏向鼓勵;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業亂象無適應用法律,亂象得不到遏制或有效遏制,是行業成長階段的普遍現象。

法律監管: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的出臺是行業從成長到成熟的標志,行業亂象大大減小,行業到達成熟階段,整體將會高度繁榮。

通過巨額補貼搶占份額、獲得壟斷地位與定價權,從而抽傭變現的模式,在如今的監管環境下已無法再復制。這種模式更大的弊端是只瞄準重新分配價值,而行業的健康發展源自創造價值。

法律層面:法律歷來走在市場的后面,在成長階段,法律還不健全,目前還沒用專門針對的法律法規,部分行為雖然已經非法但無法可依。行業發展到成熟階段,將有針對性的行業法律法規,有法可依,屆時法律法規及行業規范將明確界定行業從業者責任義務,執法趨嚴,違法成本變高。

監管層面:政府的監管是執法的一部分,更是滯后與市場,政府執法也面臨著無法可依,無法執法,對有些行為只能采取臨時監管措施,無法建立長效機制,甚至有的無奈放任。行業發展到成熟階段,法律法規逐步完善,政府有法可依,監管執法就能到位。

行業規范和行業標準:行業規范和行業標準是法律法規對補充,從道德層面對企業行為進行約束。行業規范和行業標準也滯后于市場,早期行業從業者無意識建立行業規范。隨著行業發展,行業發展到成熟階段,行業規范和行業標準將會慢慢建立,行業從道德層面和規范層面對行業企業行為進行約束。

企業自律: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不僅僅要追求經濟效益,也要追求社會效益,行業發展到成熟階段,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在行業規范的約束希下,企業也有更高的治理規范和治理標準,為社會發展樹立良好典范。監管的成熟和加強也會倒逼相關企業進行改變,公司管理制度將會逐步健全,公司治理將會規范,對營銷和運營等業務隊伍的管理逐步到位。推動自身業務走向成熟。

行業投資:行業投資出現平穩,并逐步有投資機構退出,部分項目上市。近期,針對平臺經濟發壟斷相關政策,以及網絡審查相關政策,互聯網平臺的投資邏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估值重新確立。

二、阿里巴巴企業經營行為

在行業紅利消失,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互聯網行業上市公司年報中整體盈利增長表現出不樂觀,亦能驗證行業的存量現狀。阿里目前也是經歷繁榮期,核心業務和現金牛——淘寶&天貓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當下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同時去尋找更多的業務增長極,擴大業務范疇。

上個季度,阿里業務增長主要由中國電商業務分部(同比+7%)、云業務分部(同比+20%)、本地生活服務分部(同比+27%),以及國際商業分部(同比+18%)所驅動 。

戰略層面:在行業紅利消失,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大家紛紛在戰略層面展開角逐,投資并購、多元產品迭代、內部創業、拆分剝離、合并重組等屢見不鮮。

投資并購:為提升戰略擴張能力,增強戰略護城河,增加的股權投資。阿里把自己現有的資源、流量、資金戰略導入到所投公司或項目,成人之美,這些被投生態鏈公司,在成長過程中向阿里及生態鏈其他公司反哺資源、流量和資金,享人之美。

互聯網行業投資邏輯上有所不同,不關心企業盈利狀況,而是項目發展預期,大部分的互聯網項目都是不盈利的,只要項目剛需,能快速發展用戶,有了用戶,盈利模式慢慢琢磨。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每個人每個產品每個企業也都有自己的基因,雖然可能有供應鏈和銷售渠道的交集部分,但和自身基因幾乎沒有任何關系,是完完全全的新創業,恐充滿荊棘。諸多公司被迫把多元化業務通過投資并購拓展到和自身業務關系不大的領域,比如阿里在文娛(優酷土豆/蝦米)、社交(微博)等領域失利。

上個季度,經營利潤下降83%的主要原因為數字媒體及娛樂分部相關的商譽減值(如剔除則為下降34%)。阿里部分并購業務的商譽減值以及所持有的股權投資的公允價格變動而產生的凈收益減少。

據IT桔子統計,阿里對外投資覆蓋超451項,橫跨21個行業。其中,投資項目最多的行業是文娛傳媒,共計69項;其次是電子商務,61項;第三是企業服務,60項。在所投資項目中,已有22個關閉或者停止運營。帶有“黑天鵝”性質的投資凈損失給阿里利潤增長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

拆分剝離:為減少落后業務對公司戰略和業務拖累,阿里進行剝離和估值等商譽減值損失的業務,如優酷土豆。這些被拆分出來的業務同樣面臨行業紅利消失、流量枯竭和主營業務增長乏力的困境。

多元產品迭代:淘特是近期阿里重點投入、押注未來的典型業務,淘特正式從公淘寶脫離。從此,阿里巴巴的電商板塊矩陣核心——天貓、淘寶與淘特三足鼎立局面形成。此外,阿里借機“新零售”,做起了線下的生意——本地生活,成為新的業務增長極。

內部創業:根據市場細分和多樣化消費需求,互聯網公司在行業細分領域尋找結構性機會,加大研發和創新投資,在細分領域開辟新的市場增量和新的行業發展紅利。

每家企業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從起步、成長、成熟到衰落,每個階段都要面臨不同的問題,只不過內部創業,相當于重新走一遍,產品、技術、政策、市場、資金、管理……每個方面都有可能致命,而創業的第 2 -5年的形成期很關鍵,熬過這段時間之后,生存概率會提高很多。

阿里有內部創業成功的傳統,阿里大體系業務線龐雜,每支業務都有可能孵化出和自己業務相關的新業務。阿里巴巴是服務于不同客戶和市場的技術和電子商務企業的集合。阿里曾經孵化了支付寶、菜鳥網絡、阿里云、阿里健康等。從側面說明了阿里對提升業績的渴望和經營壓力。近期來看,釘釘算是一個,現在來看,UC孵化出的VMate可能也算一個。

合并重組:阿里巴巴在去年12月宣布了業務和人事架構的大調整。在最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后,海外業務整體戰略地位提升。這也是阿里在整合關聯業務板塊,形成合力對抗競爭對手的侵蝕,同時積極尋求新的財務增長極,包括Lazada、速賣通、Trendyol及Daraz在內的國際零售業務增長強勁。

受到偶發因素如新冠疫情、國際貿易爭端、國內外宏觀政治經濟環境影響,阿里的國際業務收益于國完善的制造業條件和良好疫情控制情況,由從中國銷往其他主要發達及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及工業商品的穩健出口增長所帶動,加上阿里提供增值服務,包括國際物流及交易信用保障,推動國際貿易。

經營層面:因為通過巨額補貼搶占份額、獲得壟斷地位與定價權,從而抽傭變現的模式,在如今的監管環境下已無法再復制。這種模式更大的弊端是只瞄準重新分配價值,而行業的健康發展源自創造價值。

客戶運營:多元化場景,多元化促銷,為增加客戶粘性增加營銷費用,為增加商戶粘性而讓利。 淘特和淘菜菜提高了客戶在阿里平臺上的購買頻次和黏性同時,由于更高的地區訂單密度,以及供應鏈能力增強而提升了毛利率,令商戶單位經濟效益持續改善。

產品運營:多元化產品或服務,從藍海到藍湖,從藍湖到藍河,逐步向邊際利益小的產品擴展:大電商到商超到本地。淘特持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物有所值的產品,驅動消費者迅速增長;社區商業平臺業務淘菜菜,帶動了阿里的年度活躍消費者購買食品、雜貨和生鮮產品的更高滲透率。

布局運營:多元化市場或服務布局,從藍海到藍湖,從藍湖到藍河,逐步向邊際利益小的市場擴展,城市到農村。阿里的中國商業業務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 8.82 億,單季凈增長約 2,000 萬,主要得益于淘特帶來增量以及淘菜菜在欠發達地區滲透率的提升,受益于欠發達地區的新消費者比例持續增加,這反映了阿里在擴大產品供應以滿足多樣化的消費者需求方面取得的成功。

成本層面:主要包括單位收入需要投入的研發費用、單位收入需要投入的營銷成本、單位盈利需要投入的管理成本,此外還有為了應對監管付出的公關成本,為了企業自律付出的合規成本,以及稅收成本。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阿里的凈利潤持續受到對增長業務投入的影響,阿里的自由現金流下降 26%,主要由于對增長業務的投入增加、為用戶增長而增加的費用,以及我們支持商家的舉措而導致利潤下降。

研發投入:為提升產品和服務競爭力,增加的硬件、人員、系統等研發投入。

營銷成本:經營手段受到法律法規約束,手段減少,加上行業競爭激烈,營銷成本投入上升。比如,國際商業部分虧損同比增加主要由于 LAZADA 為用戶獲取及提升其參與度而增加的市場和推廣費用 。

管理成本:為增加員工忠誠度,提高員工積極性,如股權激勵。

公關成本:形象受損,被合作伙伴、用戶、客戶拋棄,丟失的市場;為改善和提高公眾形象,公益活動增加的費用支出;因為違法受到的停業損失,增改損失,罰款損失,接待和處理監管增加的人員費用。比如此前的“996是福報”言論極大地拉低了阿里的雇主品牌形象。這些現象在互聯網企業中非常常見,拼多多、快手和字節跳動都在近年來出現員工可能因加班而猝死的事件,遭遇品牌方面的輿論危機,危機公關應對費用高昂。

合規成本:為企業自律,發起行業規范,完善公司治理需要增加的設備、人員、系統等配套增加費;應對監管,擴張邊界受到限制,回撤到法律法規邊界內,丟失被同行侵蝕了市場。阿里發布的碳中和行動報告,將投入極大成本去履行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策略。

稅收成本:行業從鼓勵到約束,從無序到有序,政府降低優惠政策或減少補貼,增加稅收利率等。(黃煥源對文章亦有貢獻)

關鍵詞: 阿里Q3財報分析當下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 并尋找更多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