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洲自救,延期還債

2022-02-26 05:30:36

來源:騰訊網

文/ 鐘黛 編輯/ 鄢子為

兩次交換要約后,禹洲集團暫時解除了流動性危機。

今年1月,禹洲集團對當月到期的兩筆美元債發起交換要約,未償還本金總額為5.82億美元。第一次投票過后,占總金額82%的美元債達成交換要約。

對于不同意展期的債權人,禹洲發起第二次交換要約。

2月22日,禹洲集團公告第二次交換要約完成,已延長本金總額為5.56億美元的舊票據到期日,相當于啟動交換要約之前存續舊票據本金總額的約95.47%。

為應對流動性壓力,禹洲已相繼抵押深圳總部大樓,出售物業公司、健采公司等資產。

一系列自救動作之后,禹洲仍不能全額兌付美元債。無奈之下,它只能尋求債務展期,以時間換空間。

作為閩系房企的一員,禹洲非常重視規模增長。2017年至2020年三年內,公司銷售額高速增長,實現破千億的目標。

如今,企業陷入資金困境,禹洲老板林龍安開始重新審視戰略。“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過冬策略,力保生存”,林龍安在2022年年度工作會上提出。

美元債展期

1月12日,禹洲公告,對1月到期的兩筆美元優先票據發起交換要約。這兩筆美元債原本的到期時間分別為1月23日和1月25日,待償本金額分別為2.42億美元和3.4億美元。

8天后,禹洲稱,其涉及交換要約的兩筆票據獲得通過,交換要約的票據金額占總金額比例達82%。

根據禹洲集團1月24日的公告來看,對于上述兩筆美元債已達成交換要約的部分,禹洲已經完成發行新票據;對于未達成交換要約的部分,禹洲預期將不予支付到期的本金及利息,將繼續與債權人協商,敦促其達成交換要約。

這意味著,債權人議價空間較小,即使不同意交換要約,也難以收回本金及利息。

1月31日,禹洲集團以相同的條款第二次提出交換要約。

2月22日,禹洲集團公告,占舊票據本金總額95.47%的部分,有效參與了交換要約。

禹洲的美元債兌付風險,此前已有凸顯。在債務壓力之下,禹洲密集抵押、出售資產,以獲取流動性。

2021年12月,禹洲將深圳總部大樓抵押,獲得11億元貸款。

一個月后,該公司宣布,將旗下禹洲物業全部股本,以不高于10.6億元的代價,轉讓給華潤萬象生活。

此前,禹洲集團的物管平臺禹佳生活服務,兩度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均折戟。上市融資未果,該公司選擇將禹洲物業從內部拆分并出售。

2月22日,禹洲集團再度公告,擬以3.05億港元的價格,出售其所持健采公司的85.64%股權予泰捷有限公司。

交易完成后,禹洲預期將獲得約620萬港元凈收益。健采旗下資產包括位于九龍旭日街17號泰捷工廠大廈的若干單位及停車位。

禹洲集團稱,出售上述資產,能緩解短期流動資金壓力。

轉向小而美

禹洲地產由林龍安在廈門創立。

林龍安原本更崇尚外資地產商的保守經營風格,但看著其他閩系房企狂突猛進,他著急了。

2017年,禹洲集團定下2020年銷售破千億的目標。此后,公司開始大手筆拿地,當年拿地規模高于前兩年的總和。

為擴張規模,禹洲集團加大融資力度,尤其倚重高利率美元債。

2017年年末,禹洲集團的總借貸為275.67億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年末急增至436.32億元、556.69億元和639億元。其中,美元債占比接近翻倍。

一位TOP 10房企集團總部投拓人士此前對《21CBR》表示,禹洲一度拿地很激進,埋下了債務隱憂。但彼時大部分房企都在追求規模的增長,“拿地找死,不拿地等死”是業界普遍的信條。只有銷售規模實現增長,才能從金融機構借到更多、更便宜的錢,才有資金償還債務、繼續拿地。

2021年下半年開始,房企面臨融資收緊、銷售回款下滑的雙重困境。一些中小型房企,難以維系高周轉模式,接連尋求債務展期。

禹洲集團在1月13日的公告中坦言,短期流動性面臨巨大壓力,原因為常用的融資管道無法使用。

銀行縮減房地產開發貸款并減少按揭貸款,開發商獲得的境內資本減少;

買家擔憂開發商能否完成項目,導致銷售額下滑;

境外資本市場對這些境內事件的反應負面,限制了禹洲集團用以償還到期債務的資金來源。

形勢變了,越來越多的房企踩“剎車”,探索新模式。

林龍安提出,禹洲要穩扎穩打、挑燈夜行,依靠一二線核心城市布局及深耕,以“小而美”的發展路線,爭取活下去。

今年2月,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也公開表示,過去三年公司發展速度太快了,“快得讓我們自己都有些擔憂”,接下來賽道要做少,規模要做小。

一位具有三十年經驗的房地產研究人士認為,房地產鶯歌燕舞的時代過去了,接下來要轉向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禹洲自救 延期還債 禹洲地產 禹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