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5 18:35:48
來源:騰訊網
文/孟永輝
阿里股價的表現,非常直接地向我們展示了市場對于阿里Q3財報的反應。據公開報道的信息顯示,阿里第三季度的財報發布之后,其股價一度下跌了近9%,最低觸及100.02美元,創五年來的新低。可見,市場對于阿里的這樣一份財報并不買賬,盡管阿里方面將財報的表現不佳更多地歸結為經濟大環境不好,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布局新業務上。
翻開阿里第三季度的財報,筆者更多地感受到的是阿里正在為過往還債,那些曾經給阿里帶來無數榮耀的存在,正在成為拉低阿里業績的「拖油瓶」。無論是阿里曾經引以為傲的淘寶、天貓,抑或是阿里傾力打造的生態體系,幾乎都在成為阿里的累贅,而并未給阿里帶來太多增長。如果一定要找到阿里財報當中的亮眼之處的話,反而是那些阿里新近布局的業務,比如淘特,比如,阿里云等等。
當阿里傳統業務依然占據主導,特別是當阿里的新業務尚未真正形成強大的支撐力的時候,這樣一份財報,只能用「毫無新意」來形容的。有人將阿里正在經歷的低谷期,看成是阿里的陣痛期,在他們看來,經歷了這樣的陣痛期之后,阿里依然有逆風飛翔的可能性。此言非虛,但是,我們需要更多地看到的是,阿里之所以成為阿里并不是其創造了什么時代,而是更多地向我們展現出來的是時代里的阿里。
按照思維定勢,我們會分析阿里財報當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并且剖析真正造就這些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然而,當這樣一種常規操作「毫無新意」之后,我們或許需要更深層次地去思考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阿里的今天,從而為其明天更好地發展找到新機會。
所謂的「阿里奇跡」,僅僅只是臆想
曾經,我們將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電商行業看成是阿里主導下形成的「互聯網奇跡」,甚至還有人說「馬云造就了一個時代」。然而,透過阿里第三季度的財報,我們看到的是,那些曾經給阿里帶來無數榮耀、燦爛和輝煌的存在,正在成為阿里的拖累。所謂的「阿里奇跡」,僅僅只是阿里抓住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發展紅利,并且實現了自身的發展而已。
我們看到的阿里財報當中所表現出來的電商業務的頹勢,正在告訴我們,并不存在所謂的「阿里時代」,僅僅只有那個時代里的阿里。曾經人們吹噓的「阿里奇跡」,或許僅僅只是一種臆想而已。可以預見的是,如果阿里的電商業務依然遵循傳統老舊的發展模式,而不去跳出資本和流量的思維,尋找新的破局點,那么,縱然是那些時代里的「閃光點」依然會成為制約阿里發展的一大障礙。
以往,我們看到的阿里在電商業務上的一往無前,高速增長,僅僅只是其在特定的時代條件下,僅僅只是其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把握了行業發展的動向,并且享受了那個時代的發展紅利而已。一旦時代的風口已過,阿里所謂的光鮮和亮麗,必然會在一夜之間變得黯然無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阿里財報當中,電商業務的低迷,正是這樣一種狀態的直接體現。
所謂的「轉型升級」,并不僅僅只是轉移市場
我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伴隨著阿里最多一個詞就是「轉型升級」。的確,我們也看到了逍遙子對于阿里在組織架構上的挑戰,在新業務上的探索。盡管這些轉型和升級,頗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將阿里的業務調整為「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抑或是布局淘特、阿里云等新業務,更多地體現出來的是,阿里正在將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了新的市場,新的目標對象身上,而并未真正從自身做出更加本質,更加全面的調整和升級。
不可否認,通過目標對象和目標市場的轉移,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發展的紅利,可以為阿里贏得一定的戰略發展期。然而,如果僅僅只是將阿里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經驗簡單地拷貝到其他的目標對象和目標市場當中,而沒有真正解決阿里自身,特別是阿里自身的困境和難題,那么,這樣的調整,或許僅僅只是飲鴆止渴而已。
透過阿里的財報,我們同樣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對于阿里凈利潤的減少,阿里方面給出的解釋是投入新業務。但是,究竟是哪些新業務呢?其實,從本質上來看,這些新業務依然僅僅只是停留在阿里原有的電商業務上,而沒有真正解決阿里的平臺經濟的本質。很顯然,這樣一種以規模和效率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依然會將阿里的發展帶入到以往阿里所犯下的錯誤當中,現在,我們看到的其在新業務上發展,僅僅只是暫時的,等到靠資本運作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之后,阿里依然會陷入到今天它在遭遇的困境之中。
因此,所謂的「轉型升級」不應該僅僅只是轉移目標對象,轉移市場,而是需要更多地從自身著手,更多地去解決自身更深層次的問題。通過不斷拋棄傳統的平臺模式,通過不斷找到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點,創新新的商業模式來解決困擾阿里的根本性問題。只有這樣,阿里才能真正擺脫如今的發展困境,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新階段。
所謂的「回購股票」,并不僅僅只是展現姿態
在阿里的第三季度的財報當中,我們看到的是阿里還在持續地回購股票。通過這種行為,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阿里本身想要像外界展示一種姿態,即,他們對于阿里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然而,僅僅只是以這樣一種方式,或許僅僅只能起到短暫性的結果。一旦回購股票所帶來的影響力不再,一切又將重頭開始。
在我看來,所謂的「回購股票」并不僅僅只是要想外界展現一種姿態,而是需要更多地從業務本身,從公司本身來尋找原因。所謂的「回購股票」,僅僅只能為自身的發展贏得一個「時間窗口」,而真正實現公司發展的,依然還是要靠公司業務本身的良性、健康發展。
與其不斷地「回購股票」,不如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調整自身的業務體系,自身的發展模式上,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困擾阿里發展的問題。觀察阿里財報當中表現較為亮眼的淘特、阿里云,我們都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這一點。這些業務之所以會獲得如此好的發展并不僅僅只是阿里在投資上的持續投入,而是更多地在于它們實現了阿里自身商業模式的調整和升級。
由此看來,與其不斷地「回購股票」,與其不斷地靠變相的燒錢來提振市場信心,真的不如從自身的商業模式,自身的發展方式上解決問題。因為現在行業的發展早已過了僅僅只是依靠燒錢就能夠解決問題的時代,更多地將時間和精力聚焦在傳統業務,傳統模式之外的新領域里,從這些新領域里找到新的發展機會,或許才是真正解決當阿里發展困境和難題的關鍵所在。
所謂的「數字經濟體」,并不僅僅只是口號
一直以來,我們經常看到的是,阿里以「數字經濟體」來定義自己,并且將自身看成是一個獨立于傳統經濟體之外的存在。不可否認的是,以阿里的體量,的確可以用「數字經濟體」來形容和定義自己。然而,我們同樣要明白,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經濟體」并不僅僅只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穩健且持續的發展模式作為支撐才行。
透過阿里的財報,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阿里所謂的「數字經濟體」或許僅僅只是體現在流量上,體現在資本上,并未體現在它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撐,并未體現在它對于數字經濟的服務上。說到底,阿里口中的「數字經濟體」僅僅只是一個口號而已,并未真正將數字經濟體落到實處。
當「數字經濟體」僅僅只是「數字經濟體」本身的時候,所謂的「數字經濟體」就僅僅只是一個虛假的概念而已,除了可以標榜自身之外,并未太多其他的內涵和意義。筆者認為,阿里的「數字經濟體」并不是要打造一個獨立于現有的經濟形態之外的孤立的存在,而是更多地需要深入到實體經濟,特別是深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當中,通過賦能實體,賦能用戶來找到更多的發展新機會。
對此,張勇表示說,「中國產業數字化的進程才剛剛開始,阿里將長期致力于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于各行各業的產業數字化進程。這也是阿里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機會和基礎。」我想,這才是阿里作為「數字經濟體」應該去做,并且一定要去做的。只有這樣,阿里口中經常所提到的所謂的「數字經濟體」才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存在,而是一個真正讓人們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存在,正如我們在冬奧會上所看到的阿里提供的支持一樣。
結語
不得不說,透過阿里的財報,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阿里正在經歷一場陣痛期。這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然而,我們更加應該看到的是,阿里在這樣一個陣痛期里,并未真正去尋找從根本上解決自身問題的方式和方法,而是更多地在用以往的方式和方法延續傳統的發展模式。可以想見的是,以這樣的思路來推動阿里的發展,阿里依然無法從根本上擺脫當下的困境和難題。告別所謂概念,打破傳統的發展模式,真正以新的定位,新的模式來尋找發展新機會,或許,才是阿里真正應該涅槃重生的關鍵所在。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戰略咨詢顧問。每日一文,長期專注行業研究,提供深度思考與硬核干貨。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