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14:43:56
來源:生命時報
有一種“不會呼吸的痛”,正悄悄威脅我國1億人的健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這類患者由于氣道狹窄等結構改變,會感到呼吸困難,有時稍微活動下就氣喘,給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影響。慢阻肺的發生進展雖不可逆,但它卻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
四大致病因素
近日,《英國醫學雜志》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1990~2017年間,我國慢阻肺發病率雖與高社會人口指數(SDI)國家趨于一致,但死亡率存在不小差異,還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點:我國居民從青春期晚期(15~19歲)到老年,慢阻肺發病率略有上升,但從65歲左右開始呈指數增長,并在95歲以上達到峰值。相比之下,高SDI國家發病率從成年期(25~29歲)到60歲左右略有增加,隨后出現波動,最終在95歲以上達到頂峰。在風險因素中,我國女性更易受到環境中可吸入顆粒物、臭氧污染和職業暴露風險影響,而高SDI國家女性的主因是吸煙。
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副會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我國20歲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為8.6%,40歲以上達13.7%,60歲以上則超過了27%,65歲后更加高發,防治形勢嚴峻。”相比發達國家,影響我國慢阻肺發病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吸煙和二手煙。吸煙是慢阻肺的罪魁禍首。煙草中有上百種會導致慢阻肺的有害物質,吸煙會引起炎癥反應,造成支氣管黏膜損傷、變性甚至壞死,破壞細支氣管、堵塞小氣道,進而導致肺功能下降。約60%~70%的中重度吸煙人群會罹患慢阻肺。男性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主要也與男性吸煙率高有關。2015年數據顯示,我國男性和女性的年齡標準化吸煙率分別為37.5%和2.2%,而美國分別為14.4%和11.7%,德國分別為25.2%和19.4%。另外,我國有7億以上的人長期遭受二手煙影響,患慢阻肺風險會增加近五成。《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工作場所與家中長時間遭受二手煙侵害,會引起呼吸道癥狀和慢阻肺,可導致100萬例以上的額外死亡。
空氣污染。空氣污染物中的顆粒物質(PM)和有害氣體物質(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等)對支氣管黏膜有刺激和細胞毒性作用。當空氣中的PM濃度超過35微克/立方米時,慢阻肺患病風險會明顯增加。遭受空氣污染的北方地區情況更為復雜,室外有霧霾,室內有煙霾,或是廚房油煙、裝修裝飾材料污染,不僅會導致慢阻肺發病率升高,還會加速病情發展。
生物燃料。柴草、煤炭等燃料產生的煙霧中含有大量有害成分,如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氫化物與多環有機化合物等,燃燒時產生的大量煙霧可能是不吸煙女性發生慢阻肺的重要原因。
職業性粉塵。在我國,導致慢阻肺的職業風險高于發達國家。當工作環境中粉塵(二氧化硅、煤塵、棉塵和蔗塵等)濃度過大或接觸粉塵時間過久,有機粉塵及過敏原等會刺激氣道,進而引起慢阻肺。塵肺是煤礦企業最常見的一類職業病,以廣泛肺組織纖維化為特征,嚴重影響肺功能,至今仍無根治方法,增加了慢阻肺的發病幾率。
一種損害全身的病
慢阻肺通常起病隱匿、進展緩慢,秋、冬寒冷季節癥狀更為明顯,常伴有反復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加重史。嚴重的慢阻肺影響肺功能和氧氣交換,牽連各系統,因此慢阻肺常被稱為“全身性疾病”。
“患者往往早期沒有癥狀,只是輕微咳嗽,活動后略感氣短,很多人因此沒有足夠重視,不易早期發現。”支修益介紹,隨著年齡和煙齡的增長、環境職業暴露時間的累積和疾病的緩慢進展,患者會發現自己的肺活量降低,活動后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癥狀接踵而至。積年累月,患者出現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血管疾病、肺癌、中風的風險會增加,還可能出現食欲下降、骨質疏松、骨骼肌肉疾病、肌肉功能減弱等。此外,慢阻肺患者在反復經歷呼吸道感染時,還會產生精神心理壓力,包括焦慮、恐懼、抑郁等問題,一方面擔心身體日漸衰弱,另一方面害怕給家人帶來麻煩。
慢阻肺的確會給患者個人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有調查顯示,近10年間,慢阻肺住院患者例均住院費用呈上升趨勢;由于長期患病導致勞動能力下降,患者不能繼續從事原有體力工作,直接導致家庭經濟收入減少;慢阻肺引起的其他醫療費用支出(如飲食營養、家人照顧等)也隨病情進展逐漸增大。數據顯示,城市慢阻肺患者每年例均直接醫療費用(門診、住院、藥費)為11744元,在職患者每年誤工17天,親屬誤工14天。
早點學習防治知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學專家鐘南山曾在世界慢阻肺日科普講座上表示,慢阻肺是一種可預防、可早診、可治療的疾病,早期發現慢阻肺,在呼吸道癥狀很輕的時候開始干預和治療,能充分保護肺功能。“慢阻肺的管理目標,一方面要減輕當前癥狀,另一方面要降低未來風險。”支修益說,不論個人還是社會層面,做到以下幾點就能有效防治慢阻肺。
認識慢阻肺。通過健康科普宣傳,提高公眾對慢阻肺的知曉率,有助于加強疾病預防、減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質量、維持病情穩定。科普教育的內容應包括:戒煙宣教、慢阻肺的病理生理與臨床基礎知識、長期規律使用藥物的重要性、吸入藥物和裝置的正確使用、緩解呼吸困難的技巧、需到醫院就診的時機、呼吸康復相關知識、急性加重期的處理方式、終末期慢阻肺的倫理問題。
積極戒煙。慢阻肺不可逆,每發作一次就會加重一次,因此要從源頭減少致病因素,有效保護肺功能。不論是否患病,吸煙者都應盡快戒煙,不吸煙者應避免接觸二手煙,還要勇于對二手煙說“不”,勸誡煙民戒煙或去室外吸煙。難以戒煙的患者可在戒煙門診接受肺功能、胸部CT等全面檢查,根據結果與醫生共同制訂戒煙計劃。
遠離空氣污染。有大氣污染,特別是霧霾天時,應盡量減少外出,若必須外出,一定要戴防霾口罩。注意避免廚房油煙污染,減少煎炸、爆炒、燒烤等烹飪方式,做菜全程都要開著抽油煙機,且做完菜后不要立刻關閉。另外,房屋裝修裝飾污染不容忽視,材料中的苯、甲醛和氡等有害物質會加速慢阻肺的發病和進展,倡導綠色裝修,使用有環保認證的裝修裝飾材料。
早診早治。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是肺功能檢查,建議40歲以上人群,特別是長期吸煙或接觸室外霧霾、室內煙霾、生物燃料等的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肺功能檢查。該檢查簡單廉價,有助患者盡早開始治療,效果好的可以控制到正常人的肺功能水平。
分級管理和雙向轉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進行慢阻肺預防、識別篩查、教育、康復治療和長期隨訪等工作;二級及以上醫院主要負責慢阻肺確診、患者綜合評估、戒煙干預、穩定期規范管理和制訂治療方案、急性加重期和疑難危重癥診治等。醫療機構應根據患者情況安排其在基層和二級及以上醫院雙向轉診,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充分發揮不同級別醫院的優勢,最大程度為慢阻肺患者提供規范化的診治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