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5 14:53:26
來源:生命時報
我們經常被周圍突然的聲音或觸覺“嚇一跳”,這種現象稱為“驚嚇反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刊登我國科學家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揭開了驚嚇反射的具體機理。
驚嚇反射是哺乳動物的一種本能防御行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熊偉教授課題組利用小鼠模型對聲音等刺激誘發的驚嚇反射展開深入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方法、體內電生理記錄和環路追蹤等方法,經過深入分析發現“耳蝸核(CN)—腦橋尾側網狀核(RtTg)—脊髓運動神經元”神經環路。該神經環路對哺乳動物“嚇一跳”反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聲音誘發驚跳反應,位于小鼠腦干的腦橋尾側網狀核的谷氨酸能神經元就會大量激活,小鼠因此出現彈跳表現,其頸部及后肢肌肉肌電活動明顯增強。而且一旦此類神經元被抑制,小鼠就不會受到驚嚇,步態和運動協調性等表現都會更趨近于正常。隨后完成的病毒跟蹤實驗發現,谷氨酸能神經元可直接接受來自耳蝸核的興奮性投射,并與脊髓運動神經元直接對接。
科學家表示,這項新發現是有關哺乳動物本能防御行為神經機制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也為與異常驚嚇反射密切相關的創傷后應激障礙和恐慌癥等精神疾病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徐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