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娛 > 正文

明明原著小說挺有名 為何電視劇熱衷改名!

2021-08-16 08:42:51來源:搜狐娛樂  

最近多部電視劇因為改名引發熱議。

《與君歌》此前一直都叫《夢醒長安》,臨播出時突然改名。網友關注度比較高的幾部耽改劇,也都經歷了改名,《天官賜福》改為《吉星高照》,《默讀》改為《深淵》,《殺破狼》改為《烽火流金》,《撒野》改為《左肩有你》等。

看完不禁有人疑惑,明明原著小說挺有名,名字也好聽,為什么要改名呢?最關鍵的是,有的劇名改得還不如原名。

搜狐娛樂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影視劇改名不外乎兩點原因:電視劇環境問題或市場原因。

前者要求很簡單,積極向上正能量,無妖、不渲染封建糟粕。

市場原因則復雜得多,蹭熱點、趕潮流、書劇分離或規避風險,最離奇的是,有的人請人算過之后,覺得原名不吉利就直接改,“改名加上坐鎮,一集收費2000多元呢”。

Part 1 影視劇改名漸成常態

近期,多部電視劇因為改名引發關注。

《天官賜福》疑似改名為《吉星高照》,路透照中,主演們身穿的白色t恤上統一帶著一個“吉”字,似乎坐實了這個名字。

對于這個新名字,網友們吐槽多于喜歡,直言“土”。

有人說聽起來像是一個無腦喜劇,“還不如叫春光燦爛太子爺呢”,書粉更難接受,因為“天官賜福,百無禁忌”這句話對她們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

《殺破狼》改名為《烽火流金》,同樣沒逃脫掉網友的吐槽。

“這個名字聽起來像是抗日神劇”,“如果不知道是這劇,我都不會點進去看的難聽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不管是已播還是待播的耽改劇,十有八九都改名了,如《魔道祖師》改名《陳情令》,《天涯客》改名《山河令》《默讀》改名《深淵》,《少年行》改名《夜燕白》,《撒野》改名《左肩有你》,《囂張》改名《隅我同行》,《二哈和他的白貓師尊》改名《皓衣行》。

看完有人發出疑問:是有規定耽改劇必須改名嗎?

這個疑問無從求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改劇名并非耽改劇的專屬動作,其他類型的劇都有這樣的例子,甚至,頻繁改劇名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如成毅主演的《夢醒長安》,此前一直在以這個劇名做宣傳,臨近播出突然改名為《與君歌》;《上陽賦》一開始叫《帝王業》,后來改名為《江山故人》;《青簪行》原名《簪中錄》;《心跳源計劃》有多個別名:《致命邂逅》《掮客》《遇見陽光遇見你》;《有翡》原名《有匪》;《司藤》原名《半妖司藤》;《親愛的,熱愛的》原名《蜜汁燉魷魚》等等。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對于電視劇改名一事,大家共同的疑惑點在于,有些劇原來的名字明明很好聽,為什么要改?有的IP改編的影視劇,書粉數量龐大,用原名不是更容易為劇引流么,又為什么要改呢?

Part 2 電視劇頻繁改名為哪般?

了解之后發現,電視劇頻繁改名的原因不外乎兩點——要么是電視劇環境問題,要么是市場原因。

1、電視劇環境問題——要正能量、無敏感詞、不渲染封建糟粕

說到改名,圈內流傳很多相關的傳聞。

網傳古裝劇片名中不宜出現“帝”“妃”等字眼,所以前幾年流行的xx帝,xx妃之類的,如今很少出現。

也確實能找到相關佐證,比如《白發王妃》改為了《白發》,《帝王業》改為《上陽賦》,《扶搖皇后》改為了《扶搖》,《凰權弈天下》改為了《天盛長歌》等等。

“聽說虛構的、不符合歷史的影視劇,不能再用像《甄嬛傳》《如懿傳》中的那個‘傳’字。”制片人崔純特透露,“今年獻禮劇作品不能用非常紅色、非常正統的名字,比如今年學習‘紅船精神’,有個劇原本叫《紅船》,后來改為了《中流擊水》。”

此外,劇名要正能量、不能有妖、不能有敏感詞、不可渲染封建糟粕等要求,似乎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所以當《半妖司藤》改為《司藤》,《孤城閉》改為《清平樂》,《有匪》改為《有翡》,《掌中之物》改為《陽光之下》,《魔道祖師》改為《陳情令》,《悲傷逆流成河》改為《流淌的美好時光》時,大家都不用問為什么,答案了然于心。

“以前有一部戲叫《查崗》,就是講夫妻之間的這種查崗,聽說就讓改名字,說夫妻之間有什么可查的,你這劇播了,豈不是要帶動夫妻之間查崗嗎?后來這部劇就改為了《夫妻密碼》。”制片人謝曉虎笑說,“還有一個民國戲叫《東方霸主》,對方問,誰是東方霸主?后來劇就改名為《江湖往事》。”

除了符合上述要求,電視劇在內容創作上也要與政策法規思想統一。

孫儷主演的電視劇《賣房子的女人》,播出的時候改名為《安家》,據業內人透露,之所以改名,是因為一開始的劇名不符合政策思想,國家三令五申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趙薇主演的《學區房》本來說是要下半年開播,如今卻悄無聲息,有網友就猜測,可能與此前的“學區房”調控政策,以及義務教育階段“雙減”政策有關。如果此傳聞屬實,那這部劇播出時大概率也得改名了。

2、市場原因——書劇分離、趕潮流、規避風險。

相比電視劇環境問題,因為市場原因改名的情況更多,原因也更復雜。

如《夢醒長安》突然改名為《與君歌》,一位影視劇宣傳就透露,是因為制片方看了微博輿情之后,發現原著粉絲不太喜歡這個劇,所以決定改名。

這樣的說法似乎不無道理。IP改編盛起的那幾年,影視化之后作品改名的情況比較少,因為之所以改編IP,很多制作者的初衷就是看中了原來IP的巨大粉絲流量,用原小說的名字可以給劇很好的引流。但如今之所以想“書劇分離”,是因為不少IP改編劇改得一塌糊涂,讓書粉很失望,書粉的不滿意,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普通觀眾對于改編劇的口碑評分。權衡利弊之后,改名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改完名之后,大家就都要獨立行走,書粉不能對劇指手畫腳,劇不再占據小說廣場,紛爭也會少一些。

“當然,也有可能是請人算過之后,覺得改名比較好。”上述影視劇宣傳調侃道。

這樣的例子在業內似乎不少。“有人曾說七個字、五個字、三個字的劇名能火,偶數的不能火,有的制片人一聽,就改名了;有的人則覺得自己的劇一路拍過來都很坎坷,想著把劇名改一改,改改運氣;還有人直接找人算,算好了,說哪個好就用哪個。”制片人崔純特透露,“還有人拍戲專門找人做法,開機儀式怎么搞、青龍白虎的擺放方向、哪個方向跺三腳,或者屬雞屬狗不能來現場之類,都有講究,一集收2000多元呢。”

趕潮流,應該也是不少劇改名的一大原因。比如當《甄嬛傳》火了之后,之后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傳”,如《如懿傳》《羋月傳》《蕓汐傳》《楚喬傳》《女醫明妃傳》等等。

《偽裝者》熱播之后,諜戰影視劇起名也喜歡帶“者”,如《脫身者》(后改名為《脫身》)、《叛逆者》《革命者》等。

都說劇名帶“令”的比較容易火,如《陳情令》和《山河令》,播出后演員資源都飛升了。

而不被看好的則是“行”,《驪歌行》《長歌行》《青簪行》《皓衣行》《雪中悍刀行》等,網友調侃:“感覺劇名帶行的都不行,不是撲了就是播不了,也太不吉利了,建議改名,說不定改名后就能播了。”

不過這樣的說法可能就跟劇組開機拜神一樣,圖個吉利而已,并沒有什么根據,畢竟《玉昭令》同樣帶“令”,播得也不怎么樣,豆瓣評分4.4。

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改名原因。

有的劇積壓了好幾年,如果用原來的名字播出,觀眾一聽名字是積壓劇可能就不想看,換個名字當新劇播;有的演員或主創因為負面新聞引發爭議,電視劇改個名規避風險;有的IP改編劇,原來的名字過于直白簡短,容易重名,改個名字做區分。

“還有一種是,網絡平臺買了你的劇,覺得你的劇名太土、沒有網感、熱度不夠,就會建議改個名字。”制片人崔純特說,“電視劇改名有個觀點跟欣賞畫一樣,凡是看不懂的,都是藝術。”

所以這些年誕生了很多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電視劇名。如《人生若如初相見》《一碗咖啡大蒜香》《那片星空那片海》《香蜜沉沉燼如霜》《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山月不知心底事》《不負如來不負卿》等。

不看劇情簡介,你永遠都不知道它是個什么劇,而看了劇情簡介,你也不清楚劇名到底和內容有什么關系。

Part 3改名如改命?不!主要看內容

對于電視劇頻繁改名的現象,幾位業內人士都表示司空見慣。

“像有的作品創作劇本時的名字不符合最后播出時的宣發需要,就很有必要改名字。”影視劇宣傳琳達說,“劇名也跟人名一樣,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風格,所以貼合市場需求的改名,一定程度上對劇也有一定的助益。”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于謙前段時間主演的青春校園電影原名叫《我們最好的時光》,聽起來不知所以然,“后來換了宣發團隊,改了名字叫《老師·好》,指向性非常明確,所以爆了,票房三億多。”

“孫儷之前有個劇原名叫《大義秦商》,聽起來非常像是央視一套會播的劇,后來改為《那年花開月正圓》,雖然劇名和內容沒啥關系,但最起碼聽起來年輕化多了,想必也因此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制片人崔純特說。

好名字對于影視劇的助益毋庸置疑,但指望通過改名來改命,顯然不現實。

“原來的劇名都非常干脆利落,很貼題,基本上一看劇名就知道講什么內容,如今很多劇的劇名都非常虛頭巴腦。”制片人謝曉虎直言。

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謝曉虎認為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在于,從前電視劇基本上90%賣給電視臺,10%賣給網站,所以劇名都很貼合現實,如今這種情況顛倒,為了更符合年輕受眾的審美,有所謂的“網感”,加上影視劇前幾年深受網文IP名的影響,所以劇名朝著優美、憂傷、似是而非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在于,“從前幾千萬就可以拍一部劇,如今投資動輒上億,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戲都死掉了,所以做一部戲不容易,再加上影視行業的門檻比較低,很多初中都沒畢業的人就過來當制片人了,所以就比較神神叨叨。”

對于因為上述原因而改名的做法,謝曉虎非常不贊同,“一部劇從劇本、導演、演員再到后期,多個工種幾百個人努力才創作出這么一個作品,哪能是改個名字就能播火的?”

制片人崔純特也認為,改名至多是錦上添花,不可能逆天改命。

他拿《我在他鄉挺好的》和《北轍南轅》舉例說明,同樣是講述女性群體,為何一個被說懸浮,一個卻得到觀眾的共鳴,“《我在他鄉挺好的》把細節做得非常扎實,任素汐說自己晚上不能跟朋友一起去喝酒,因為她住在燕郊,晚了就沒換乘的車了,以及住在燕郊的人遇到北京重大節日或疫情,進京檢查要堵兩三個小時之類,這些細節,北漂過的人都會有共鳴。”

“扎實的劇本、演員精湛的表演、導演獨特的視角、精彩的剪輯,這是能夠把握一部戲的一個命的東西,并不是說改個怎么牛逼的名字就行了,就像不是你起個厲害的名字,就能讀清華北大一樣的道理。”

編劇余飛曾評價過市面上那些又長又繞的劇名,他直言,這些劇取這樣的名字并不是想讓觀眾看懂它講什么,而是傳達一種“我是這種類型劇”的氣質,之所以不在劇名中直接總結劇的獨特內容和價值觀,“因為它沒有”。

從前一部劇靠IP、靠流量明星、靠知名導演、靠大投資,就是不靠好的劇本,如今又想通過改名來改命,也許就如余飛所言,“內容蒼白無力,才會在標題上想要標新立異。”

相關閱讀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