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娛 > 正文

流量明星的產生實屬一場場商業(yè)游戲

2021-08-10 09:19:04來源:搜狐娛樂  

8月3日,“人民日報政文”刊文稱:“飯圈”實屬“圈錢”,流量明星的產生實屬一場場商業(yè)游戲。在“飯圈”文化中,粉絲與明星之間不僅僅是單向的崇拜關系,更是“我愿意為你付出”的養(yǎng)成關系。#人民日報政文稱造星不能割韭菜#

所謂“流量明星”,其內涵便是明星不再依靠長久積累的實力或優(yōu)秀作品,而是依靠粉絲的集體行動來快速造星。這往往由一些企業(yè)或平臺發(fā)起的選秀節(jié)目、影視劇等發(fā)起,人們稱其為“造星經濟”。

“造星經濟”的慣用套路是,平臺方制定一些規(guī)則來推動大家參與造星過程,比如明星排名等的投票、制造話題熱搜等。為了自己的“愛豆”能夠出圈、能夠“大火”,認為“自己的付出會直接影響偶像命運”的狂熱的粉絲便不惜投入大量金錢、精力進行支持。既有金錢投入,又有流量支撐而來的商業(yè)變現,由此,資本迅速攫取著粉絲的價值。

不過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一次次資本煽動的集體行動之后,粉絲甚至偏執(zhí)地認為其“愛豆”的一切行為、一切想法,不分是非黑白都是正確的,都應該無條件地支持,而“愛豆”的一切對立面都應該被反對、被責罵……諸如此類的許多錯誤甚至極端想法和行為,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資本無底線地推動這樣的“飯圈文化”,不僅助長了娛樂圈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不良風氣,破壞了正常的文藝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導致浮躁成風,更影響了青少年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資本的邏輯里,一個流量明星過氣了,那就再造“一打”,只要能賺錢就行,至于這些明星學養(yǎng)咋樣、德行如何、藝術水準多高,都不是重點考慮的問題。甚至,樂于為他們制造緋聞、編造話題,既不觸碰負能量的底線,更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沒意思也沒意義,但是資本只追求熱度,有熱度就有經濟利益。而作品呢?為了賺快錢,管他什么演技、藝德、基本功,管他什么劇情、史實、藝術水準,這些流量明星上場就念數字,各處趕場,片酬驚人……如此“造星經濟”,豈能出人才、出精品?

造星經濟,無疑是在割青少年的“韭菜”。眾所周知,一次次被裹挾進“飯圈”文化泥沼的,往往是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他們容易被“愛豆”一張張“俊俏”的臉蛋蒙蔽,沉迷在資本的圈套里而不自知。如今,資本的諸多套路、“造星經濟”結出的一些“惡果”,一一呈現在人們眼前,相信廣大青少年會更加理性文明追星,讓德行引路,讓作品說話。

文藝生態(tài)和網絡空間都應更加清朗和健康,這就需要對資本的行為予以嚴控。演藝經紀公司、網絡平臺應該摒棄唯利是圖的心態(tài),主動承擔更多責任,拒絕資本的肆意操控。各網絡平臺應該升級管理策略,在選秀等節(jié)目的規(guī)則設置上嚴控資本的過多參與,取消誘導粉絲應援打榜的產品功能、優(yōu)化榜單規(guī)則,堅決抵制違規(guī)集資等打投行為,壓縮粉絲群體非理性追星空間。對于嚴重擾亂網絡秩序、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管理部門應采取嚴厲措施,讓資本承擔應有的責任、對不負責任的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

相關閱讀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