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民宿”何以屢打不絕?

2023-09-08 06:55:39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旅游市場持續走熱,非法民宿再度冒頭。近日,媒體調查發現,北京個別小區有民用房被改造成民宿公開攬客,既擾亂了正常社區秩序,也涉嫌違法經營。

近年來,文旅產業發展日新月異,年輕人個性化、特色化的消費需求旺盛,民宿成了住宿消費的重要選項之一。同時,對于業主來說,將自己短期內閑置的房屋租出去獲得一份收入,也是一種“雙贏”。利好之下,民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也成為許多網絡旅游平臺重點發力的增量業務。但隨著交易越來越多,訂單毀約、坐地起價、貨不對板、衛生堪憂等質量問題愈發凸顯,“民宿”屢屢成為“民訴”。

為維護旅游市場秩序,推動住宿消費高質量發展,有關部門也在不斷完善相應監管。就拿北京來說,2020年,北京市住建委等四部門明確要求對短租住房按區域實行差異化管理,首都功能核心區內禁止經營短租住房,其他區域的城市民宿則需要六大證件齊全。隨后又進一步開展了大規模的民宿整頓行動。然而從現實來看,還是有不少業主懷著僥幸心理,在證照不全的情況下,偷摸做著民宿生意。

徒法不足以自行。“灰色民宿”之所以屢打不絕,難以實現有效日常監管是一大主因。一方面,如今鄰里關系不像過去熟絡,民宿又是無接觸管理,通過網上預訂、結賬,房東給住戶發門鎖密碼自行入住。因此,家門一關就很難有外人知曉究竟是業主自住還是旅客歇腳,投訴很容易“證據不足”。另一方面,誰來監管也是個現實問題。物業公司、業委會、居委會雖然與小區管理密切相關,但誰都沒有執法權,最多只能貼點宣傳材料、做做口頭勸告。而執法部門一是人力有限,二是缺乏足夠的處罰手段。種種現實困境下,監管就成了“打地鼠”,民宿也玩起了“躲貓貓”。

就現實來看,“灰色民宿”多為線上攬客,那么管住其上線的渠道,才能打到七寸。據調查,雖然許多平臺禁止“六證”不全的民宿上線,卻給商住兩用房和托管機構留了口子。這就導致,或是有業主把自家的住宅和商住兩用房源混合注冊,逃避審核;或是由托管機構將房源整體包裝上線,完成“洗白”。由此可見,除了線下監管體系需要不斷完善,加強執法的準度、力度,也需要進一步督促線上平臺履行主體責任,防止其在民宿信息源上放水。多方發力,齊抓共管,民宿行業才能夠健康發展,消費者和社區居民方能安心放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