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6 05:59:15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資料圖)
7月2日,有湖北荊州考生報警稱自己的高考志愿被篡改,且已經過了網報志愿的截止日期。荊州警方立即展開行動,鎖定違法行為人項某宇并積極勸投。經查,項某宇因與同學關系不好,在學校拍下同學的準考證號,使用電腦登錄高考招生平臺多次試密碼,成功登錄同學的賬號后,非法篡改其高考志愿。目前,公安機關依法給予項某宇行政拘留5日的行政處罰,湖北省招辦準備讓受害人重新填報志愿。
梳理媒體報道可知,近些年來,一些高三考生被惡意篡改志愿的現象不是個例,且也發生過研究生報考者的志愿被惡意篡改的情形。類似事件曝光后,大部分都得以妥善解決,作惡者也受到了應有的懲處。在嚴懲惡意篡改考生志愿的同時,如何防范此類現象,維護高考公平同樣值得重視。相關部門有必要健全管理體系,堵住系統漏洞,讓作惡者無可乘之機。
經歷過高中階段和考研階段緊張學習生活的人,應當都清楚填報志愿意味著什么。如何填報志愿關乎考生進入什么大學就讀什么專業,是事關個人前途命運的天大之事。考生多年的努力和父母多年的付出,都是為了考試這幾天的發揮和志愿的填報。而惡意填報他人志愿、篡改他人志愿,將導致考生無法按考試成績和真實意愿自主填報志愿。
篡改他人志愿,可能讓考生的辛苦付出付諸東流。甚至可以說,惡意填報他人志愿、篡改他人志愿,幾乎相當于“盜竊”“劫取”“涂改”了他人的前途命運,對他人帶來的傷害不小。所以,必須依法嚴厲追究作惡者的法律責任,對其予以治安拘留,甚至啟動刑事追責程序,以懲戒惡行,形成強大的警示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惡意填報志愿、篡改志愿事件發生后,教育主管部門或相關學校均采取了補救措施,或者恢復考生志愿,或者協助考生重新選報其他志愿。這種事后補救的做法雖然很有必要,但也可能對高校錄取某些環節造成不利影響,或者因超過了一定期限導致最終無法補救,給被害考生造成巨大損失,甚至帶來終身遺憾。
同時必須看到,高考或考研志愿可以被他人填報、篡改,折射出相關系統存在漏洞。據報道,在上述篡改考生志愿案件中,作惡者項某宇在使用他人賬號登錄高考招生平臺,多次試密碼的過程中,并不需要本人“二次驗證”。這也說明志愿填報系統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要知道,人們使用App轉賬、支付時,往往還要通過綁定的手機輸入驗證碼或者進行人臉識別后方可成功。不少網站也會設置二次驗證或人臉識別來確保系本人操作。而更加重要的高考志愿、考研志愿,在填報、更改時也不妨設置二次驗證流程,確保是由本人操作。
保護考生志愿不被惡意填報和篡改,事關考試的嚴肅性和公信力。既要依法嚴懲作惡者,也應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健全志愿填報個人信息管理體系。比如,設置人臉識別、指紋識別、信息綁定、密碼問題保護等,以增強系統的嚴密性和安全性,為志愿填報增加“技術防線”。同時可在系統中綁定考生本人、家長、班主任的手機號碼,當填報志愿、更改志愿時,需輸入手機驗證碼或進行人臉識別,并將填報結果及時推送至家長及班主任,以便及時發現疏漏之處。
做好這些工作,才能最大限度預防惡意篡改他人志愿事件重演,確保考生按照本人真實意愿填報志愿,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