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1 09:44:16
來源:央視網
(資料圖片)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劉雅萱)天氣預報可以精確到小時,搭建的違規建筑“無處遁形”,耕地生態環境變化“秒知”,這些悄悄發生在身邊的小事,有關部門如何做到“知根知底”?這一切,都源于萬里之外的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是指利用遙感科技和遙感設備對地球進行同步觀測的衛星。記者近日從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獲悉,目前我國在軌運行的遙感衛星超過200顆。
這200多顆遙感衛星,就像給觀測者裝上了“火眼金睛”,能第一時間監測到最高分辨率為分米量級的細微變化。也就是說,這些太空的“眼睛”能分辨出地面上各個建筑物的區別?! ?/p>
遙感衛星在生態環境治理、基本農田保護、森林防火搶險、地震救災等方面“大顯身手”。
一些企業利用暗管,在夜里偷偷排污,一般情況下很難發現,但在紅外遙感成像儀下無處遁形。只要工廠排放廢氣和污染物,衛星就能監測出來,相關部門就能“順藤摸瓜”解決問題。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數據顯示,衛星遙感影像為近年來長江、黃河等流域的“清廢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大氣環境監測方面,2022年8月4日,我國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遙感衛星“句芒號”升空,標志著我國碳匯監測進入遙感時代,能夠實現對森林植被生物量、氣溶膠分布、葉綠素熒光的高精度定量遙感測量,觀測成果可應用于環保、測繪、氣象、農業、應急減災等領域。
遙感衛星在減災救災方面也稱得上“功不可沒”。尤其是在災情不明、地形位置不熟的情況下,遙感衛星為救援隊伍提供重要的科技力量。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多顆遙感衛星對震區次生災害隱患點進行“掃描”,無人機和遙感衛星的綜合數據為救援指揮提供了有力的研判分析依據,配合當地群眾安全轉移。
據中國遙感應用協會介紹,我國初步形成了遙感衛星產業應用體系,但在應用普及上還存在“短板”,遙感衛星的數量多,但監測獲得的海量數據的應用沒跟上,要在如何用好遙感數據上下功夫。
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理事長羅格說,接下來,要推動構建產業生態體系,加強遙感數據應用的創新探索,做好相關科普工作,讓大眾感受到遙感科技帶來的增值服務,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貢獻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