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聞】神十六“飛天”! 5項生命科學實驗將在“太空實驗室”展開

2023-05-31 14:46:40

來源:國際在線


(資料圖)

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30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發,奔赴“天宮”空間站。在空間站工作生活期間,神十六乘組將進行出艙活動,開展空間科學實(試)驗,完成艙內外設備安裝、調試、維護維修等各項任務。這次,哪些實驗會被搬上“太空實驗室”?這對空間科學研究又會起到什么作用?

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通過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上行5項生命科學實驗項目的實驗物資,重量約23.6公斤,體積約95升。此次任務中,動物、植物、細胞、生化等多個生物學實驗單元將被送入我國的“太空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空間科學實驗顧問倉懷興介紹:“這5項有廈門大學的磷調控下的蛋白、核酸共起源及密碼子的化學起源項目,有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關于生物力學的項目,有兩個項目是大連海事大學用線蟲研究空間輻射影響的項目,還有一個項目是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以擬南芥為研究項目?!?/p>

生命起源是世界四大基礎科學前沿問題,其核心的科學問題就是研究地球生命來自于何處,如何產生。目前生命起源存在“地源說”和“地外學說”兩種理論體系?!暗卦凑f”認為生命來自于地球原有的物質基礎構建的生命合成模塊,而“地外學說”則認為地外隕石把“生命的種子”帶到地球,再孕育出新的生命。作為5項生命科學實驗的其中之一,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劉艷所在的趙玉芬院士研究團隊主要聚焦生命的化學起源研究。她說:“空間站的建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我們研究生命的本質,它是否受到重力的影響,空間站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微重力的環境。我們發現核苷跟氨基酸之間有一定相互的選擇和調控的作用,但是它是重力環境。我們只能解釋地面上有這么一個規律,這只能是‘地源說’的一種概括。還有一個是‘地外學說’,地外微重力環境是否存在類似的規律,所以我們需要平臺雙向驗證,所以我們要把實驗送到天上來做。”

繼神舟十五號任務啟動空間站三艙科學實驗機柜后,線蟲實驗再次上天。由于線蟲跟人的基因組有一定的同源性,且體積小,所需營養少,同時它可根據溫度隨時進入休眠狀態,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

此次任務中,一個裝載著4種線蟲的線蟲芯片實驗盒被帶上太空??蒲腥藛T利用全自動微流控系統對線蟲個體的在軌發育和損傷效應進行觀測,分析長期輻射暴露對DNA損傷修復及生殖細胞凋亡的影響。而這一實驗,對載荷的時效要求也非常高。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空間科學實驗顧問倉懷興說:“液體芯片或者液體培養(項目),它線蟲是在溶液里面,我們的時效性就很強,它是一個正常的生長發育過程,它并沒有休眠。所以我們就要進行所謂‘臨時安裝’,就是我們在大約負7小時的時候,把裝好的實驗單元從一樓的實驗室運到塔架,再用負5.5到負4.5區間把它裝進(飛船)去?!?/p>

據介紹,這一實驗有望為揭示長期在軌人體對抗空間輻射損傷機制、挖掘靶分子在航天輻射醫學防護研究做貢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