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考古又有新發現 填補夏商至金元時期多項空白_世界快消息

2023-05-12 06:34:12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近日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雄安新區起步區進行了13處文物遺存的考古發掘并通過專家驗收,完成發掘面積7500平方米,出土陶、銅、鐵、瓷等遺物1900余件(套),發現一批仰韶晚期、龍山、夏商、東周、漢代及金元時期重要文化遺存。

據介紹,為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考古前置”要求,進一步了解雄安新區起步區區域考古學文化遺存分布范圍、特點和文化內涵,切實做好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工作,推進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1年10月至去年9月在雄安新區起步區開展了一批考古勘探和發掘項目。截至去年11月,實際考古勘探發掘36個項目,其中已完成并通過驗收考古勘探項目35個,已完成并通過驗收考古發掘項目13個。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站負責人、研究員雷建紅介紹,此次雄安新區考古勘探、發掘工作收獲頗豐。勘探工作基本了解大先王遺址、郭村遺址等36處文化遺存的分布范圍、遺跡數量分布特點、文化堆積和保存狀況、文化內涵等大量信息,為雄安文物保護規劃提供科學數據,奠定了下一步考古發掘工作基礎。

午方遺址、東牛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各類新石器時代遺物具備多種考古學文化的因素特征,這一區域產生的獨特仰韶晚期考古學文化類型,體現了雄安地區史前時期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走廊地域特點。

午方西北遺址Ⅰ區、白龍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補充了河北夏商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資料。

沙窩墓群為一處排列有序、規劃布局大型漢代公共墓地,是研究雄安區域漢代社會狀況、物質生活和喪葬習俗演變具有重要意義,為雄安新區“大南陽”考古提供了鮮活實物資料。東小里—白龍墓群出土器物較為豐富,是雄安新區為數不多的大型漢代墓群之一,有助于了解漢代白洋淀地區平民階層的喪葬習俗,以及家族群體交流、演變、融合情況。

張六西遺址發現多座宋金時期陶窯,是一處手工作坊遺址,填補了雄安新區手工業考古的空白,推動了白洋淀地區中古時期手工業考古研究的開展;郭村遺址、羊定遺址文化內涵較為豐富,是雄安首次金元時期墓葬考古發掘,為研究宋金元時期白洋淀區域基層聚落分布特點、生業模式、喪葬習俗等問題提供重要資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