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關注:調研切忌用經驗代替體驗

2023-05-05 06:35:03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

目前,各地正在密集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沉到一線,把脈問診,解剖麻雀。但某種不良傾向足當引起重視,那就是調研還沒開展,結論已有方向,按需求證有失客觀。

做好調研,當然不能腦袋空空、心中沒數。從梳理調研主題的現實背景,到了解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再到擬定調研訪談的基本框架,都是必要的案頭工作。但做好這些準備的目的,在于讓調研更易問到點子、找到癥結,而不是節省力氣、提早收工。如果自認為準備充分,還沒出辦公室,就有了“結論”,那么相當于將調研過程變成了找例子、找論據。立場先行,即便聽到了多元聲音,也必然是合則用、不合則棄。如此提煉出來的調研報告,大概率有失偏頗。

“舉目有風景之異,思之有今昔之嘆。”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正面臨許多新情況新矛盾,亟須解決的一些問題比以往更復雜,“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時而出現。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線的“吐槽”“差評”背后,或許就有相關部門忽視的治理短板;基層的意見建議之中,或許就蘊藏著可以藥到病除的治理良策。這里頭,很多聲音不見得周全、思考不見得成熟,但去粗取精、提煉總結本就是調研者的分內之責。倘若先射箭、后畫靶,預設結論就會屏蔽“原生態”的真知灼見,不僅浪費寶貴的工作時間,給基層和群眾造成負擔,更可能誤導科學決策。

這個意義上,我們呼吁廣大黨員干部出門調研前,應當秉持“歸零”心態,善于“清空”自己。不可否認,很多領導干部一路從基層走來,對不少情況爛熟于心,而且站位高、能力強、知識廣,更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但經驗不能代替體驗,特別是在“知識爆炸”和基層實踐豐富多樣的今天,一個人的認知折舊率急速提高,很多時候頗有“花中不知日月短,豈料世上已千年”之感。既然要拜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就得拿出謙遜姿態、好奇心態來,去搞那種不懷任何預設目的與結論的調研。相信調研中的所見所聞,總會給人意想不到的收獲,靈光一閃的啟發。

調研在前,結論在后,這是客觀規律,也是原則底線。真正把調查研究這一門致力于求真的學問用活用好,一定能夠打撈出接地氣的問題與對策,為推進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