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加速134只風險警示股誰在退市邊緣-全球速讀

2023-02-22 05:32:31

來源:新京報

見證了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2008年的金融風暴、2015年的股市大幅度震蕩,全面注冊制時代開啟,讓投資者朱先生感到尤為激動。“注冊制意味著A股更加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是投資者最好的出路”。在A股“縱橫”這些年,對于朱先生這樣曾經踩過“雷”、經歷過證券訴訟的投資者,如今最關注的就是注冊制下的投資者保護、退市制度完善等規則。

這也是此次證監會所發布的全面注冊制規則中強調的內容。2月1日開始全面注冊制征求意見時,證監會就表示,這一次改革將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主要包括“健全常態化退市機制,暢通多元退出渠道”。


(資料圖)

此后的征求意見,證監會采納了89條意見,涉及加大違法違規行為懲戒力度、明確獨立財務顧問的履職范圍、完善非上市公眾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在重大資產重組中的法律責任規定等方面。全面注冊制時代開啟,健全的不僅是發行、上市、再融資、并購的機制,還有對退市、監管執法等環節的監督制約。

全面注冊制落地

退市規則更加明晰

2月17日,證監會發布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相關制度規則。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此次滬深主板最新上市規則中,未實質修訂強制退市標準,對退市規則中的過渡期、新舊規則銜接等做了細節性安排。

上交所表示,最新修訂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簡稱《股票上市規則》),整合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規則適用安排,將前期發布通知中載明的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的新舊規則,銜接適用安排整合納入《股票上市規則》中,提高規則明晰度,便于理解和執行。深交所表示,此次細化明確規范要求中,納入原有重大信息披露違法強制退市情形過渡期安排,優化發行存托憑證的紅籌企業交易類退市指標適用標準和風險提示披露要求。

目前A股強制退市規則中,分為交易類強制退市、財務類強制退市、規范類強制退市和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等四類情形,不同交易所和板塊的強制退市規則略有區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根據Wind信息梳理發現,不考慮轉板、被吸收合并等情況,2015年以來A股退市股票有94只,其中2015年至2017年的3年間,每年退市企業不足3家。2018年注冊制試點以來,優勝劣汰進程加快。2018年至2022年的5年間,從A股分別強制退市4家、9家、16家、17家、42家企業。

這背后,是隨著2018年注冊制試點的推進、2020年底“退市新規”的發布,退市標準不斷被完善。現行強制退市規則中“1元退市”、“3億以下市值退市”、重大違法退市等標準,讓A股的優勝劣汰加速。僅從2022年強制退市的42家企業來看,其中23家退市原因,是由于“被*ST后首個會計年度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有14家屬于“其他被終止上市的情形”。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認為,在交易所審核、證監會注冊基本框架不變的情況下,退市制度將更加有效,資金將更多地流向優質企業。

已有3家注冊制上市企業被風險警示

伴隨注冊制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吐故納新速度也在加快。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17日收盤,A股共有5092家上市公司,其中1015家遵循的發行制度是注冊制。

Wind統計,目前A股市場中有134只風險警示股票,其中已經有3家是通過注冊制登陸A股的企業,即*ST紫晶(2020年2月26日上市)、*ST恒譽(2020年7月14日上市)和*ST澤達(2020年6月23日上市)。2月17日晚間,*ST紫晶發布了關于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第十三次風險提示公告。*ST紫晶此前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目前尚未收到正式處罰決定,存在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風險;另一方面,*ST紫晶的持續盈利能力存在重大風險。

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1.54億元,同比減少59.47%,歸母凈利潤為-1.86億元,同比由盈轉虧;截至2022年末,公司逾期匯票未兌付金額合計16957.13萬元,占2021年末經審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資產的10.76%。受公司主營業務萎縮、資金鏈緊張等影響,截至2023年2月17日,*ST紫晶近一年員工流失率約40%,存在人員進一步流失的風險。

*ST澤達同樣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目前已收到《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簡稱《事先告知書》)。根據《事先告知書》內容,*ST澤達有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月17日收盤,*ST澤達的總市值為3.22億元,如果公司股價持續下行,未來有可能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

*ST恒譽則是由于2021年業績不佳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不過,就2022年業績預盈公告來看,*ST恒譽或將“轉危為安”。

*ST凱樂成今年退市第一股,資本市場更新加快

注冊制推行的同時,退市制度也在持續完善。

2022年11月22日,證監會上市部主任李明在金融街論壇上表示:“2022年強制退市42家公司,加上2021年強制退市的17家,兩年退市家數占30多年來全部已退市公司總量的40%”,“退市常態化是困擾資本市場30年的難事大事,取得今天的成績實屬不易。”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17日收盤,共134家A股上市公司處于風險警示板塊,這些公司上市時遵循的發行制度包括審批制、核準制、注冊制。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上述公司被實行風險警示的原因,主要包括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公司最近一年審計意見遭“非標”、公司向控股股東或控股股東關聯人提供資金或者違反規定程序對外提供擔保且情形嚴重等;觸及財務類、規范類、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情形的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等。

2月15日,2023年“退市第一股”誕生,*ST凱樂終止上市暨摘牌。*ST凱樂屬于交易類強制退市,因此其股票沒有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具體來看,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2月2日期間,*ST凱樂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A股市場中還有*ST金洲、*ST榮華、*ST西源、*ST新海在2月17日收盤股價均低于1元;*ST科林同樣已經逼近“市值不低于3億元”的紅線。其中,由于股票已連續20個交易日(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2月2日)收盤價低于1元,*ST金洲已被深交所下發擬終止其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書。

那么,全面注冊制下,應如何進一步完善常態化退市機制、促進市場優勝劣汰?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指出,“全面注冊制進一步暢通了入口,與之配套需要更暢通的出口。建議進一步加大監管檢查與執法力度,以此提升信息披露質量,打擊財務舞弊、發行欺詐等違法違規行為,通過嚴格落實退市標準和退市制度嚴肅市場紀律。根據退市實踐,進一步健全重大退市風險處置機制,完善退市環節中的投資者保護安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