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增2573+25146,封控小區為什么不斷有陽性?

2022-04-14 13:41:52

來源:中青網

4月13日0—24時,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573例和無癥狀感染者25146例。

為何小區封控后還有陽性?

14日上午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吳寰宇解釋了小區封控期間不斷出現陽性感染者的原因:

一是篩查數據有一定的延時。核酸篩查工作量很大,檢完后如果發現有陽性混管,還要單采單檢復核,對檢出的陽性人員,要進一步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收集準確的相關醫學信息、個人信息,同時還要完成上報審核等工作。

二是存在家庭聚集性傳播。造成本輪疫情的毒株是奧密克戎BA.2變異株,具有隱匿性強、傳播快的特點,我們觀察到的潛伏期大多為3-5天。家庭內傳播是當前主要的傳播途徑,一般來說,家庭內發現1名感染者時,往往其他家庭成員可能已被感染,但尚處在潛伏期內,會在后續的篩查中被陸續檢出。

三是在全域靜態管理階段,雖然居民足不出戶,但仍有很多物資在流通。如果存在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不排除接觸后造成感染。

上海市民“核酸碼”為什么掃不出來?

4月9日至12日,陸續有上海市民和基層居委會干部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反映,上海新啟用的“核酸碼”不好用。

有市民反映,自己明明居住地在A處、且在A處檢測核酸,核酸碼卻顯示其核酸檢測地點為戶籍所在地B處,自己多次被B處居委會電話問詢;有居委會干部反映,小區按樓棟安排居民進行核酸采樣時,有較多居民的核酸碼掃不出來,導致核酸采樣團隊不得不手動輸入居民信息和地址,給小區核酸采樣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為此,記者采訪了上海市大數據中心黨委副書記邵軍,他對“核酸碼”出現故障等問題進行了回應。

邵軍介紹,上海市大數據中心為了進一步優化全市核酸檢測流程,才在4月9日基于“隨申辦”推出“核酸碼”服務,配合新的核酸檢測一體化系統,將現場采樣登記主要方式調整為通過“核酸碼”或直接掃身份證進行登記。4月9日“核酸碼”系統上線以來,確實曾出現過一些問題,目前問題已經基本修復↓

一是“核酸碼”登記信息不全的問題。據介紹,用戶出示“核酸碼”時,檢測系統采集端App基于“核酸碼”核驗接口,直接獲取了上海“一網通辦”用戶實名注冊信息,其中包含用戶姓名、身份證件號及聯系方式等。此外,檢測系統自動補充用戶采樣點信息,便于陽性病例溯源。同時,采集端App可提供手工錄入方式對用戶信息進行補充、完善。

目前,大部分“核酸碼”均包含姓名、證件號和聯系手機號,但也有部分親屬碼、離線碼未采集手機號。為進一步優化核酸采樣登記信息記錄,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已通過系統優化,補充用戶聯系手機號。

此外,大數據中心也會基于大數據資源平臺數據,在檢測系統采樣點信息基礎上,為基層補充用戶實有人口庫采集的地址信息作為追溯工作的參考,進一步提升精準溯源能力。

二是“核酸查詢結果”三端數據不一致的問題。上海市民查詢自己的核酸采樣結果,一般是通過“隨申辦”App、“隨申辦”微信小程序、“隨申辦”支付寶小程序等3個入口進行查詢,以上三個入口互為備份,依托大數據資源平臺提供高效“核酸檢測結果查詢”服務。而這三個端口從緩解數據庫集中性風險、提升訪問效率角度考量,前期采用了“分庫緩存設計”,由于數據量大,緩存庫數據實時同步時間存在一定差異,一般小于30分鐘。

此外,近期由于訪問量過大,也對數據庫產生了一定沖擊,導致數據異常。比如,4月9日“隨申辦”系統就遭受極端大流量訪問,系統對“核酸碼”申領功能進行了限流。

對此,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啟動應急預案,對系統核心模塊進行擴容。但在切換過程中,極個別用戶在小程序端獲取“核酸碼”時用戶信息丟失,“核酸碼”上姓名及證件號獲取異常,造成了前端展示的差異性。

邵軍表示,系統恢復后,該問題將不會重現。事后,大數據中心也重新梳理,將此類受影響用戶信息逐一進行了補全。

網傳錢文雄妻子自盡,警方辟謠

4月13日,一則有關上海市虹口區衛健委干部錢文雄逝世后,其妻子自盡的消息在網上熱傳。

記者從上海市公安局了解到,經警方核實,該網傳信息為謠言,公安機關嚴厲譴責此類惡意造謠傳謠行為,將堅決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目前,上海查處多起涉疫謠言,上海市網信辦已協調封停6個散播虛假信息的網絡群組,上海警方近期已對13人立案偵查或行政處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