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 06:15: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近日介紹,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中,將重點清理“色、丑、怪、假、俗、賭”等各類違法違規的直播和短視頻。據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網絡直播平臺上部分主播以低俗、惡俗直播內容博眼球,淪為“流量乞丐”。有的賬號被封后,主播重新注冊賬號,繼續進行惡俗直播;有的主播為了躲避封禁,同時使用多個賬號。
所謂“流量乞丐”,是指部分網絡主播為了獲取流量,通過低俗、惡俗、近乎乞討的方式來吸引網友瀏覽和關注。由于流量變現方式有多種,高流量意味著高收益,所以,不少主播為了流量,極盡賣俗扮丑之能事,以各種出格舉動博取關注,他們的一些行為甚至觸犯法律紅線。網絡平臺和有關部門對此進行重點整治很有必要,期待治理讓網絡回歸“清朗”。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主要短視頻平臺對不少違規網絡主播和直播間進行了處罰,措施包括封禁主播賬號,不可謂不嚴厲,但一些違規主播仍能繼續以低俗、惡俗的方式乞討流量。有的主播在賬號被封前已經注冊多個賬號以備用,有的主播賬號被封后馬上重新注冊新賬號,這種“貓鼠游戲”造成低俗惡俗的直播內容依然存在。
那么,面對賣俗扮丑的“流量乞丐”屢禁不絕的局面,治理環節該如何“出牌”呢?去年,國家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網絡直播規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至少開出兩劑“藥方”,一是全面清理低俗庸俗等信息,二是對主播賬號實行分類分級管理。這兩個措施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前者讓低俗信息消失不再污染網絡空間,后者對不同主播賬號采取不同管理方式。
除此之外,治理屢禁不絕的“流量乞丐”還需要落實全行業禁入準則。這類網絡主播傳播低俗、惡俗信息的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規定和《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等制度,嚴重污染網絡空間,向公眾傳遞了不正確的價值觀。而且,屢禁不止、屢治不絕,相當于“累犯”,須從嚴從重懲罰,可根據其情節輕重在一定時期內或者終身禁止進入網絡直播行業。
這需要把屢禁不絕的低俗、惡俗的網絡主播,納入全行業、跨平臺的“黑名單”中,向各個平臺、社會和主管部門公開主播違規信息,平臺在主播注冊審核環節要嚴格把關,網友對這類主播要加強監督,有關部門要督促平臺落實行業禁入制度等。如此一來,被封禁的網絡主播就很難再換賬號、換平臺繼續活躍在網絡平臺上了。
早在2017年,有關部門就提出加強對主播的監管,建立主播“黑名單”制度及行業通報機制,對違規主播實行全行業禁入。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盡管行業協會已經公布了多批主播黑名單,但仍然沒能對低俗、惡俗主播被封后重新注冊賬號、使用多個賬號產生強有力的遏制作用,究竟是黑名單不完善,還是平臺審核不嚴?只有調查清楚原因,才能筑牢直播行業禁入制度。
“流量乞丐”顯然是缺乏職業尊嚴的網絡主播。要想把這些“流量乞丐”拒之在直播行業大門之外,首先需要直播平臺守土盡責,其次需要監管者緊盯不放,也離不開網友舉報。有關方面不妨聯合直播平臺設立治理基金,用獎金鼓勵業內人士和網友共同舉報違規主播逃避封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