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顆L波段多極化多通道SAR衛星陸地探測一號01組A星成功發射

2022-01-26 09:05:03

來源:環球時報

2022年1月26日7時44分,長征四號丙遙二十九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陸地探測一號01組A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的星箭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

陸地探測一號衛星由國家航天局立項批復,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十三五”期間首個啟動的衛星型號,由A、B兩顆完全相同的L波段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構成,在軌后將以跟飛、繞飛模式分別實現重復軌道差分干涉形變測量與干涉地形測繪。作為陸地探測一號01組的首顆星,陸地探測一號01組A星將與后續發射的B星長期工作于跟飛編隊模式下,共同構建全球首個用于地表形變干涉測量應用的L波段雙星星座。雙星除長期跟飛編隊構型外,還將以近距離繞飛編隊協同觀測,實現大范圍地形測量,提高林下地形的獲取能力,是進行自然資源調查體系構建、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更新、高精度地形數據更新的重要支撐。

陸地探測一號01組A星重量約3.2噸,SAR天線總面積超過33平方米,是目前國內在軌口徑最大的SAR衛星。衛星運行于607公里高度的準太陽同步軌道,搭載了先進的L波段多極化多通道SAR載荷,具有全天時、全天候、多模式對地觀測能力。

為確保重復軌道差分干涉SAR測量精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陸地探測一號01組總指揮李瑞祥介紹,陸地探測一號01組A星采用星上自主導航與控制系統進行嚴格回歸軌道控制,重復觀測時軌道管道控制半徑小于350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正常運行后,將實現復雜條件下大范圍、毫米級精度地表形變監測,提高植被覆蓋區干涉SAR測量應用能力,有效支撐我國自然災害特別是地質災害的早期識別與監測能力,并將在地震、大型滑坡等災后調查中發揮重要應用。

陸地探測一號01組A星的發射,將實現我國差分干涉SAR數據的自主可控,顯著降低地質、地震、應急等行業應用對國外SAR數據的依賴,并為可持續發展等全球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空間觀測技術支持。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由八院抓總研制的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性能優良、用途廣泛。針對不同類型的衛星,長征四號火箭可采取靈活的發射方式,具備發射多種類型、不同軌道要求衛星的能力,可實施一箭單星或多星發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總指揮倉飚介紹,本次發射任務是長征四號系列火箭2022年的開局之戰,也是長四“冗余改進二”狀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首次任務;火箭控制系統采用“單十表光纖慣組”狀態;全箭采用鋰離子電池供電;采用通用型WRP002運載火箭地面測發控系統,實現了測發控系統的小型化、自動化和無人值守。

2022年長四試驗隊進場后執行七天宿舍到廠房“兩點一線”的防疫政策,期間完成多輪次核酸檢測;型號隊伍與發射場系統完成了全面的技術交底和接口協調工作,針對雙方重點關注的火箭技術狀態和工作流程變化、新產品新設備的使用進行了多層次、多專業、多角度的深入交流,確保產品質量受控、工作流程受控、狀態全面把控。

本發長四任務采用成熟的發射場質量確認制,將現場記錄表和質量確認過程融入“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工作無紙化的同時可以實時掌握工作進度。此外,試驗隊堅持工作日清制度,保證每一項工作持續推進、按時完成,確保每一項待辦及時閉環。

正值寒冬臘月,此時的酒泉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針對低溫發射工況,型號隊伍提前制定冬季發射保障方案,與發射場系統共同采取多種措施,保障火箭測試和發射條件滿足要求;試驗隊也為隊員們準備了棉衣、棉帽、保暖貼等防寒物資,為隊員們提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

本次發射是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第86次發射,是八院抓總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52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07次發射。(于澤游 劉艷陽 谷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