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報道】程瑞:供需“三升級” 普惠金融助力破解民營企業難題

2025-04-29 18:22:42

來源:今日熱點網

今年2月,高規格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時隔七年再度召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日益重要的價值。

在民營經濟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之際,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化解民營企業的“融資難、保障弱”問題?如何更好支持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普惠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瑞在接受《中國金融家》記者采訪時表示,核心在于搭建更充分、更高效、更穩健的供需關系。

“相較2018年,本次座談會更加重視民營經濟發展的質量,即產業更高級、發展更協調。座談會后,央行等五部門聯合召開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提出暢通股債貸多元化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等具體措施,地方政府也密集推出清欠賬款專項行動和產業扶持政策。在一系列政策春風下,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迎來了良機。”程瑞也告訴記者,“但需要正視的是,民營經濟的‘脆弱性’仍客觀存在。民營企業‘底子’薄、御險能力弱,在內外部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民營企業的市場需求承壓,面臨拓客難、增收難、增利難,進而現金流緊、避險應急能力弱?!?/p>

程瑞表示,雖然近年來普惠金融不斷下沉、提質、增效,但仍存在中小行生存壓力大、助貸定位模糊、普惠保險發展乏力、信貸資產質量承壓等一系列問題,此時的“融資難、保障弱”仍是民營企業“卡脖子”的關鍵因素。

建立更立體的供求層次

“普惠金融要用更立體的供求層次滿足多樣性的民營企業需求,讓供需關系更充分。民營企業的金融需求是多層次、多樣化的,融資和保險無疑是民營企業最核心的兩大金融需求。”程瑞認為,普惠金融不僅是信貸投放,供給主體也不僅是商業銀行,而應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普惠金融市場體系,豐富普惠保險供給、提升資本市場服務普惠金融效能同樣重要。

程瑞表示,在普惠信貸方面,除繼續引導銀行機構堅守定位、良性競爭,推動銀行機構建立健全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外,還要更好發揮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融資擔保機構、金融租賃及融資租賃公司等其他金融組織的比較優勢。而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中,在進一步落實銀行的主體責任前提下,也將利好合規意識高、風險定價能力強的頭部互聯網助貸臺。

資本市場要更好發揮直接融資價值,為普惠型經營主體提供更靈活長效的資金支持,鼓勵投早、投小、投科技、投農業。這將顯著補足僅靠間接融資的短板,共同構建起“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的普惠融資體系。保險也要發揮好“民營經濟穩定器”的作用,面向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型企業的普惠型保險要加大發展。鼓勵保險公司創新產品,提供多樣化的財產保險、人身保險、責任保險、保證保險產品,參與防災防損建設,提升民營企業風險保障能力。

雙線結合有助于破除產能瓶頸

“普惠金融要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深度觸達民營企業,更兼人工智能加持,讓供需關系更高效。”程瑞表示,傳統普惠金融機構的服務方式主要依托于網點,觸角的深度和靈活度有限。超過1億的小微型民營市場主體,基數大、分布廣、千行千面,依靠“設網點+建隊伍”的產能瓶頸明顯,難以支持規模化經營。

互聯網模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難題,通過嵌入線上化的生產經營場景,擴大了服務半徑,提升了作業效率。但線上模式也存在服務邊界:一是民營企業需求復雜多樣,經營貸產品無法像小額互聯網消費貸一樣實現標準化;二是長尾型群體的生產經營行為觸網率低、金融能力欠缺,全線上完成信貸流程的難度較大。面向這部分群體,更需要個性化、顧問式的“身邊服務”,為客戶介紹和推薦適合的信貸產品。針對國內民營市場主體的復雜現狀,線上線下結合——線上滲透場景,線下走街串巷,再加持人工智能、大數據為基礎的科技方式提供智能化的服務體驗,無疑是當下高效觸達、服務民營經濟體的合理路徑。

程瑞進一步介紹了三類可行的線上線下結合模式:

一是銀行自主經營,關鍵環節與其他機構合作模式。如在風控方面與百融、同盾等合作;在獲客方面與財務類臺如金蝶、用友等合作;在科技方面,與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科技公司等合作。憑借三方機構在各自垂直領域的資源稟賦和優勢能力,顯著提升了商業銀行服務民營經濟的質效。

二是銀行與非銀臺合作,補強線下模式。以平安擔?!熬€上業務流程+線下咨詢服務”模式為例,憑借其在線下獲客、風險分擔、科技創新等全流程要素優勢,長期配合中小銀行為更多普惠型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累計服務人群達2480萬戶,其中約八成流向小微企業主。

三是銀行與互聯網臺合作,補強線上模式。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線上化、移動化、智能化已經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不可逆趨勢,甚至成為行業標準。通過與互聯網臺、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商業銀行拓寬了獲客渠道、豐富了服務場景、加速了轉化效率、提升了客戶體驗、保障了信用風險。

“無論是何種模式,根本在于將虛擬的科技、數據與實際的民營企業經營相結合,方為普惠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的最高效之道。”程瑞如是說。

更科學的定價機制十分必要

程瑞進一步表示,普惠金融要用更科學的定價機制保障民營企業金融供給的可持續性,讓供需關系更穩健。

貸款定價的底層邏輯依據是客群風險,研判風險的來源是信用數據,從缺信息、缺信用到打通信用信息獲取渠道、構建信用數據體系,將顯著消除金融機構對待民營企業融資“不想貸、不敢貸、不會貸”的顧慮,風險定價也將更加“有章可循”。

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可積極探索“抱團取暖”,實現銀行間的開放共享。如山東城商行聯盟模式,解決了單一行資源不足、投入乏力的現實,通過共享提升服務小微的共性能力。銀行也要積極尋求與外部科技臺、助貸臺合作,把環節打開,將比較優勢聚合,形成協同效應。也可在風控、獲客、科技方面與科技臺合作。在行業性的模式共建基礎上,若相關部門能建立健全覆蓋全國、互聯共享的公共信息數據庫,強化數字化普惠金融領域風險防范,必將進一步夯實民營經濟數字化發展的根基,為民營企業的融資供給主體提供便利與保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