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湖冷鏈:「鄉村振興就是我們的產業高地」

2022-12-12 15:13:32

來源:財訊界

12月2日,日本東京。

一場關系全球冷鏈行業發展的重要會議在此舉行。這是ISO/TC 315 Cold chain logistics的第三次全體工作會議,也是疫情肆虐三年以來的首次線下會議,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在東京會議現場及線上同步參加。

中國專家代表團由SAC中國國標委、中物聯冷鏈委、相關科研機構及頭部企業的專家組成。玉湖冷鏈共派出兩位專家加入代表團,其中一位飛赴東京現場參會。

會議現場,玉湖冷鏈專家代表SAC中國國標委,以專業、流利的英語向會議提報了冷鏈物流追溯方面的提案,經各成員國代表團討論,最終得到委員會主席批準。

在玉湖冷鏈看來,這只是其致力推進冷鏈行業「標準化」努力的一部分。

「鄉村振興,對于我們這樣的跨國華資企業,就是信心振興、就是產業振興,是戰略層面必須抓住的發展機遇。其重要抓手,就是標準化。」日前,香港玉湖集團發言人在與內地媒體見面溝通時,對于鄉村振興做出如此表態。

這家具備相當國際影響力的跨國華資集團,正在廣東、四川、湖北等地同步投入巨資,打造全球最大的高標準冷鏈項目群「玉湖冷鏈」,吸引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該集團發言人坦言,中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大戰略,前景廣闊,給了企業很大的發展信心。回顧數次工業革命歷程,可以說,「標準」就是競爭力和制高點,是產業皇冠上的明珠。這在我國當前的鄉村振興大業中,同樣成立。玉湖冷鏈正以「標準化+」為引領,參與到這項偉大事業中來。

力推「標準化」

實際上,除了ISO/TC 315 Cold chain logistics之外,玉湖冷鏈還在國標委、冷鏈委的支持及引領下,參與了多項冷鏈行業國際標準的制定,其對「標準化」的極致推崇和探索,已經為業界所熟知。

正是基于對「標準化」的重視與推崇,玉湖冷鏈對于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有著自己的深入思考。

時間回到2022年8月20日,國有上市企業「深農集團」發起成立「農產品智慧流通工業設計研究院」,與華為、騰訊、京東、順豐、萬科及玉湖等頭部企業一起,發出了「農產品供應鏈標準化、數字化」倡議。

圖片1.png

「農產品智慧流通工業設計研究院」成立

在成立儀式上,玉湖冷鏈的代表發表了《食者民之本》的主旨演講,指出這家研究院的成立及相關舉措,是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以「城市保供」為平臺、以「工業設計」為工具、以「貿易流通」為杠桿,致力于創建國家級標準,推動食材智慧流通,反哺農業農村農民,將深圳在工業、貿易等方面的優勢,賦能給「三農」,打通一二三產業鏈。

標準化和數字化,對于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正是玉湖冷鏈對自身投身鄉村振興的路徑解讀。業內相關人士也認為,這一路徑選擇,高度契合國家大戰略。

在鄉村振興的五大目標中,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而以標準化為引領,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又是其中關鍵一環。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開展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完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推動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勢在必行。

在許多行業專家和資深從業者看來,沒有農業標準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現代企業競爭,已經聚焦在由標準化引領的產業鏈之上。

農業標準化的核心是「標準」,途徑在于如何「化」。縱觀產業發展規律,標準化的建立,既要靠政府推動,也需要企業倡導推行。行業標準的打造,正是頭部企業的使命與擔當。

「作為最古老的產業,農業在標準化的道路上還需奮力追趕。」在香港玉湖集團發言人看來,無論是生產環節的農業低集約化,還是流通環節的冷鏈等軟硬件缺失,亦或是消費環節的品控難題,農業標準化面臨的問題都顯得異常復雜。

針對這些行業痛點,作為跨國企業,玉湖冷鏈提出「打造線下流通標準,賦能線上數智貿易」的商業模式,將自身的國際化視野,融入到鄉村振興事業中。

據該發言人介紹,玉湖冷鏈通過建設國際高標數智化冷鏈園區產業集群,為行業提供基礎硬件設施保障,并以「食品流通」企業為主體,在鏈條的流通側發力,同時向上下游倒逼,形成生產標準、品質標準、流通標準、交易標準,助力三產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通過流通側的「標準化、數字化」,搭建完整、閉環的線上線下業務場景,攜手合作伙伴共建生態,將極大地推動產地農業數字經濟發展。玉湖冷鏈有能力提供更為扎實的產業場景、更貼合的信息化應用,在界內以「跨界姿態」推動鄉村經濟創新升維。

「對標國際,提升中國農產品品質,彌補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更高層面上助力鄉村振興。」該發言人表示,這正是玉湖的初心。

「提早謀劃」

之所以謂之「初心」,就在于這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早謀劃、早部署。

相關機構在今年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對于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絕大多數的在華外企雖然愿意支持,但大多數的戰略規劃都不明確。相比而言,玉湖集團從創立伊始,就清晰地將「產業支農」作為自身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原則之一,并最終確定以「標準化」為戰略引領。

該集團發言人指出:「我們一直認為,作為一家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產業支農比公益支農、消費支農更具備實效和穿透力,更能持久。」

香港玉湖集團在內地參與鄉村振興的第一次「試水」,是2004年參與建設「惠州海吉星農產品國際物流園」,這也是惠州市政府引進的重點「菜籃子」民生項目。發展至今,「惠州海吉星」已經成為當地「保供」的中堅力量,提供了當地超過80%的蔬菜、60%的水果和副食。

疫情期間,「惠州海吉星」不僅保障了當地每天約2500噸的蔬菜供應,還馳援長春1000噸蔬菜、上海20000件家庭套裝蔬菜,助力地方的市場穩定、物價穩定、生活穩定、人心穩定。更為重要的是,「惠州海吉星」為超過6萬多農戶增加了收入,直接或間接解決近2萬人的就業。

第二次「試水」,是在四川西部的東義河流域參與建設水電站,其中布局在甘孜州和涼山州的兩個干流水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12.7萬瓩和16.8萬瓩,助力當地開發清潔能源、提振鄉村經濟、鞏固脫貧成果。

在這兩次「試水」的同時,香港玉湖集團則在全球積極拓展,主線之一就是布局全球農產品供應鏈,同時也將重點放在了對提升農牧漁的產業化、標準化、商品化的研究上,吃透「外循環」,著眼「內循環」,歷時十余年進行擘畫與深耕,為投身「內外雙循環」積累資源和經驗。

香港玉湖集團算得上是產地農業標準化、商品化、品牌化、國際化的華資先行者。

圖片2.png

香港玉湖集團參展第五屆進博會

早在數年前,香港玉湖集團就開始布局海外原產地漁農業資產,自營澳洲龍蝦、鮑魚、海參等高級食材供應與加工。通過玉湖極致高效的供應鏈,活體鮑魚24小時就能從澳洲工廠運至中國倉庫。而在產地經過米其林大廚精心烹制的鮑魚熟食罐頭,則一直是國內零售渠道上的「爆款」擔當,成為「高端預制菜」的經典之作。

這樣的實操經歷,對于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品」,都將提供國際化的系統解決方案與經驗。

2020年疫情初起,香港玉湖集團迅疾啟動了「玉湖冷鏈大中華區戰略」。在廣東、四川、湖北三地的省委、省政府直接推動下,玉湖冷鏈的3個一級交易中心、1個二級中心,迅速在廣州、成都、武漢及眉山落地,4個項目的在建冷庫面積合計超過130萬平方米,成為大中華區、乃至全球目前最大的冷庫項目群。

「預制菜服務平臺」

玉湖冷鏈的第一個基地,選擇在廣州市花都區。2020年盛夏,玉湖冷鏈的先遣團隊冒著疫情與酷暑,在項目選址、市場調研的同時,也低調地深入到花都周邊的農村,對當地的農業進行了初步考察。這其中的重點,就包括后來被花都區列為「預制菜產業園」的炭步鎮。

兩年之后,2022年8日30日,在第八屆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花都區集中簽約了一批預制菜產業項目,總投資146.5億元,玉湖冷鏈的「廣東預制菜產業服務總部項目」是其中之一。玉湖冷鏈在該次投資年會上表示,花都區的「預制菜產業園區」,可望同步發揮位于炭步鎮的預制菜加工園區及位于白云機場區域的玉湖冷鏈基地的「雙核」優勢,實現「全球食材、全國市場、鄉村智造、玉湖品質」。

圖片3.png

第八屆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現場

玉湖冷鏈把建設「預制菜服務平臺」,作為自身助力鄉村振興的賽道,通過搭建平臺、創立「玉湖標準」,助力及規范產業發展。

在此次投資年會上,玉湖冷鏈高管應邀發表了主旨演講,題為《預制菜:只有「冷」下去、才能「熱」起來》,闡述了玉湖冷鏈在預制菜賽道上作為「平臺型服務企業」的定位。

演講指出,依托玉湖冷鏈這樣的「平臺」,當地的預制菜產業將依托跨國食品供應鏈產業優勢,有效地將全球食材與本地農產品結合,擴大和豐富食材來源,同時將花都的田間地頭對接全球的牧場、農場、漁場及市場,大幅拓展預制菜「食材采集半徑」及「銷售輻射半徑」。

此外,玉湖冷鏈還將為預制菜企業提供線上線下一站式的展示、交易等服務,解決預制菜企業供需雙方溝通不暢、線上線下協同度較低的問題:前端為預制菜企業提供優采集采集配服務,后端服務批發渠道餐飲商;線上為供需雙方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線下為雙方提供實際交易、體驗和賦能中心,以先進的基礎設施和規范的行業標準,助力產業發展,將「手藝」變為「工藝」。

這,就是玉湖冷鏈為自己投入鄉村振興擘畫的路線圖。

不僅僅是廣州認識到了玉湖冷鏈在預制菜這個萬億大賽道上的賦能作用,正在爭取玉湖冷鏈二級基地落戶的粵東某市以及湖北某市,也正與玉湖冷鏈深入探討如何以高標準為引領,做大做強預制菜,借此打通一二三產業鏈,真正助力鄉村振興。在這兩個地區,玉湖冷鏈的先遣團隊也同樣深入到田間地頭,深入考察當地的農業及農村。

「走出去」

除了貿易量方面的展望,各地也一直期待著玉湖冷鏈對當地農產品供應鏈的拉動作用。

2020年7月,四川省委主要領導在會見香港玉湖集團的團隊時明確表示,四川不僅期待「玉湖冷鏈」將全球優質凍品食材「引進來」,從成都輻射到整個中國西部地區,也期待「玉湖冷鏈」能助力四川優勢農產品「走出去」,協助四川提升農產品產業化、標準化程度,提升農產品的外貿額。

圖片4.png

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項目效果圖

這與玉湖冷鏈在四川的布局思路完全一致。四個月后,雙方在正式簽訂的投資協議里,列入了通過玉湖冷鏈來實現的外貿進出口額,僅此一項,就可將四川當年的大口徑農產品進出口額翻一番。

香港玉湖集團的發言人對相關的中央文件顯然相當熟悉,她表示,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就要求「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以及「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在這些方面,長期在全球農產品產業鏈上深耕的玉湖集團,可謂大有用武之地。

成都市委市政府在落實玉湖冷鏈項目的時候,除了商務口負責項目考察落地之外,市領導也專門要求農口提前進入深入溝通。在忙于選址、調研凍品市場的同時,玉湖冷鏈的先遣團隊也在成都市農業局的協助下,對蒲江等地的本土農業進行了多次考察。

成都之外,玉湖冷鏈團隊對宜賓、樂山、眉山等地的農產品供應鏈,也陸續進行了廣泛的調研。當地干部笑稱,疫情期間,能在田間地頭考察農業的外籍及港澳籍人士,大約就此一家了,真正成了「自己人」。玉湖冷鏈投資部門的負責人也坦陳,這種「逆行」為玉湖團隊在當地農口贏得了不少支持。

密集而深入的考察,也令玉湖冷鏈加深了「產業支農」的信心。其考察團隊曾在四川某地看到,一座庫容僅2000噸的小型冷庫,助力當地的李子種植業實現源頭預冷,當地2萬多農戶因此每年可增收近9億元。當地干部也期待著今后能將這類小型冷庫納入玉湖冷鏈的大網絡,「冷鏈的延伸就是農民致富路的延伸」。

眉山項目是玉湖冷鏈在四川的第二個項目,也是玉湖冷鏈在大中華區的首個二級集配基地。正因為對當地振興鄉村戰略的深入理解,這個項目的定位除了承接環球冷鏈食材的交易、集配之外,也將建成某大類農產品在中國西部的進出口集散樞紐平臺。

在產業支農方面,以標準化打造高端品牌,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是重要抓手。香港玉湖集團發言人表示,諸如安溪鐵觀音、煙臺紅富士、南豐蜜桔等知名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對于提高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意義重大。通過標準引領,希望今后也能幫助項目所在地培育出享譽國際的「玉湖農產品」。

「最初一公里」

農產品是有「生命」的,從采摘那刻起,就開始了對流通效率的考驗。

熟悉食品供應鏈的人士都了解,困擾食品流通的有兩個「最初一公里」:國際食品貿易的最初一公里,難在「規則」與「信用」;國內食品流通的最初一公里,則難在「產地」與「流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