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月光我們就不慌

2023-09-12 10:02:17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

14歲那年暑假,我除了完成作業(yè),還要分擔諸如曬谷、采茉莉花等家事。為貼補家用,我家一度種了滿院的茉莉,天蒙蒙亮,將珍珠白圓潤的花骨朵摘下,然后由媽媽用自行車載著送去精制茶廠,用于窨茉莉花茶。那個夏天,爸爸總出差,媽媽獨自承受著家事與農(nóng)活的重擔,黑瘦的臉上難得有舒展的笑,和我出雙入對的同村好友燕子,也被她姑姑接去了南京,暑假生活既辛勞又乏味,小小的我感覺特別的無助。好在去廣州出差的爸爸終于回來了,帶回一只“三洋”牌雙卡收錄機和五盒古典樂磁帶,讓我幸會古典樂,也讓我第一次自我建塑起可抵抗貧瘠生活的精神世界。

這五盒古典樂集萃,有《胡桃夾子》選段、舒伯特的《小夜曲》、德沃夏克的《幽默曲》、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月光》第一樂章等。就這樣我第一次神會了《月光》,鋼琴聲居然能幻化成一種靜謐澄澈的氣息,遼闊得沒有邊際,那種震撼,是醍醐灌頂?shù)摹;秀弊约簭姆菜桌锴那膫壬恚粠е端颓嗖輾獾脑鹿庖话驯нM懷里,溫柔地浸染、撫慰、托舉。好像小時候身體不舒服,被媽媽抱在懷里。卑微的小生命,這么地被疼愛。生活突然有了異質(zhì),仿佛自己是開在月色里的一朵小花,羞澀芬芳。澎湃而柔軟的心跳告訴我,沒朋友沒玩伴都沒什么,音樂會默默地陪伴你。無論日子多么單調(diào),懂得豐富自己的興趣,生活就會顯得美麗。

這大概是我初初確立的人生觀:心有所寄,就算獨處,也不會孤獨——人只有懂得孤獨自處,才能走向開闊。這種漸進式的領悟,真正是音樂為我確立的。

以至于后來成年學琴,嘗試用自己的雙手彈這首《月光》,可以說,是對年少情懷一次深情的呼應。

多么美的慢樂章啊。四小節(jié)緩慢的引子,蕭蕭之態(tài)打開靜而幽的音樂織體。右手的旋律漸漸寥落,音符一粒一粒地掉出來,冰冰涼的堆積、糾結、滾動。伴奏的三連音,婉轉修美,將旋律的獨白映襯得纖毫畢露。作曲家一直在傾訴,傾訴著“我本將心向明月”的故事,它是他的“百年孤獨”吧。那種充滿難題的生命體悟,用音樂給出答案,然后,照亮他人。它是經(jīng)靈魂淬煉過的,絕非一碗亮著油光的心靈雞湯。

當然,年少的我并不知道這部作品是貝多芬獻給他的戀人的。事實上,他既沒有得到愛情,連音樂家最珍貴的聽覺也在慢慢失去。雙重打擊之下,人還怎么活?第一樂章帶來的情緒預設,而后兩個樂章是滿滿的不妥協(xié),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就是貝多芬,永不言敗的貝多芬。雖然《月光》這名,來自一個德國詩人的附會,但我覺得真好。漆黑的夜,月亮自黑黢黢的山那邊升起,又大又亮地懸在空中,把人從黑暗中引渡到溫暖的家以及想要去的地方,如此日常,又如此的神性。它是千家萬戶共同擁有的一盞燈。有月光在,人就有了穿越黑暗的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