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06:04:1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叁叁
【資料圖】
展覽:現代生活
展期:2023.4.22-7.23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建筑由原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其粗糲冷峻的建筑風格、縱橫交錯的鋼筋結構和空曠無邊的空間,總能使人們喚起對工業時代的記憶。在當今,這類建筑無疑已成為記錄現代化歷程的遺存,空間背后的象征意義則為策展人和藝術家貢獻出更多藝術想象的可能。法國攝影師、電影導演雷蒙·德巴東個展——“現代生活”正在此展出。
從“張力瞬間”到“微弱時刻”
展覽由“鄉村”“家庭”“現代生活”“加雷農場”和“農民的土地”等板塊構成。搶眼的黃色是展覽主視覺,中部呈坡形凸起的展臺如同鄉村地區的山脈走勢,結合前言中德巴東自述是“農民的兒子”,不禁讓觀眾對他即將講述的“法國”“鄉村”產生了浪漫化聯想——那是不是巴比松畫派米勒畫中人拾起的金色麥穗?又或者是梵·高遠眺阿爾勒農田,記錄生命意志激蕩的明黃筆觸?
當然,攝影與繪畫是截然不同的藝術類別,而觀賞德巴東用大畫幅相機拍攝的法國鄉村時,竟感慨其中流露與法國藝術史經典畫作神似的詩意和脆弱性,某種“靈韻”正在浮現。當意識到攝影作品中人與景都來源于現實生活時,又能辨識出一種法蘭西風味的人文視角。
雷蒙·德巴東1942年生于法國索恩河畔維勒弗朗什。1958年,這位鄉村青年以“攝影師”這一現代社會賦予的身份進入新聞攝影行業。這一行的生產原則是捕捉事件中的張力瞬間,即便缺少沖突,也要利用構圖和曝光等技術手段“制造”新聞感,以調動讀者的情感。上世紀60年代,青年德巴東經歷著阿爾及利亞獨立示威、委內瑞拉內戰、乍得革命等事件。他通過相機記錄下世界風起云涌的年代并獲得普利策新聞獎。而作為戰場歸來的“幸存者”,德巴東逐漸開始反思新聞攝影秉承的“理性客觀”:如果攝影作為方法,所指向的終極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么?上世紀70年代后,德巴東離開新聞攝影界加入馬格南圖片社,轉向拍攝那些沒有主題、時刻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景觀,與屬于人類的細小瞬間——那些“微弱時刻”。
鄉村生活作為創作底色
雷蒙·德巴東原創的拍攝令人想起偉大的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深入原始部落的走訪,二者都不再帶有任何權威主體對客體的品評色彩,且十分警覺以現代社會規訓的范式記錄。德巴東的鏡頭盡力隱藏起話語權和立場,選擇僅保留一個“人”的質樸情感。于是,拍攝行為成了這名攝影-人類學家的觀察世界的方式。
鄉村、城鎮、無法識別地點的景觀,雷蒙·德巴東記錄的“微弱時刻”并不完全對立于大師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決定性瞬間”。影像作為一種選擇,對有些攝影師來說有著古希臘人“自我技術”的意味,對標于古人寫作,一樣實現著鋪平、展開多重身份,檢視自我的美學。之于大師布列松,攝影是形式與情感的精準重合,力求實現話語的大音量表達;在雷蒙·德巴東這里,攝影找到一絲倫理美學的可能:不管是拍攝方式中無目的的游蕩,還是驅車在山中長期走訪鄉村生活,記錄那些可能出現在任意地點的人和景觀,都能從中洞察到藝術家自我發問的路徑。也許對于德巴東來說,只有在這些日常場景里,耐心保持對人之“狀態”的追蹤,才能從現代世界找回異質多樣的生活。正是這些不被關注的細微,匯聚成諸多沖突表征之下的暗流。
本次展出的電影《現代生活》(2008),是繼《靠近》(2001)、《日常》(2005)之后雷蒙·德巴東和克洛蒂娜·努加雷《農民三部曲》的最終回。《現代生活》是《鄉村》攝影系列的同期作品,照片的人物場景與“靈韻”瞬間在兩種媒介的加持中生動起來,攝影作品與影片的交織敘述挑起了唯美鄉情與冷峻現實的沖突,因而引人深思。即便影片時長88分鐘,多數觀眾仍選擇了完整觀看。
聯想到知名學者項飆著有一本《把自己作為方法》,標題十分直白,表達著一種人類學的研究視角。無獨有偶,德巴東在《現代生活》中以對鄉村的情懷作為創作驅力,將曾經困擾自己的農民身份在現代生活中位置的課題前置,選擇回到故土的人和事中找尋解答。
影片中耄耋之年仍在親手照顧牲畜的布利瓦特兄弟,還遵循著前現代時期的禮俗和道義;侄子作為農場繼承人,猶豫于接過叔父輩務農的義務和連帶的大家長責任,還是照料現代關系下的原子式小家;被城市化剝奪了土地的年輕夫妻,看似可以走出山區實現自我,實則在體系中失語只能簡單務農糊口……德巴東鏡頭對準故土那些熟悉的人,對準山區毫不留情面的風雨,對準牧羊人日復一日伴著牛羚走向山頂的背影——這熟悉的一切都讓觀眾如此動容。我們感慨前現代的世界無比相像,影像與觀者心像的重疊正如影片開頭導演的獨白:“正是這些小路,看起來無窮無盡,我們卻知道它通往鄉村。”
斷裂的生活中靈韻不曾消失
從波德萊爾到馬克思,都曾斷言過現代生活的斷裂性。我們可以將這斷裂性理解為現代都市生活同鄉村民俗生活的斷裂——鄉村生活如共同體,而城市則是一個社會意義上的組織。鄉村這樣的共同體是一個自然意志主導的禮俗社會,都市卻是一個理性意志主導的法理社會。本片88分鐘雞毛蒜皮的事務正因此被賦予了戲劇沖突感,也凝練著19世紀現代生活伊始那些一再重復的矛盾。在德巴東鏡頭下,處于“現代生活”的人們的生存狀態不斷被追問;斷裂的遺存只能在無數雷同的都市生活光芒背后,比如中央高原這起伏的山脈間,才得以現身。
上個世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爆炸式進步,世界進入了機械復制時代。攝影術和復制、傳播技術的出現實際都曾被當作沖擊藝術神圣唯一性的事物看待。上世紀30年代,思想家本雅明關于藝術“靈韻”消散的理論,正基于對機械復制技術的反思。今天,我們卻能在雷蒙·德巴東的“現代生活”里,在全部由機器拍攝的、可無限復制的鄉村圖像中感知到強烈的神圣性。
經歷了與現代生活功利性和理性算計的長期共存,當今人們游牧式的宣言源自對現代社會的不滿與反思,強調著無論身份還是歷史都可以被重構,是一種更為解放的姿態。藝術的“靈韻”是否也不必拘于本雅明最初的定義呢?可這樣一來又有什么是恒久的?所幸我們能識別一種超驗式的共同情感,比如借由雷蒙·德巴東從取景器選擇傳達的,靈韻,就這樣自然浮現在心靈的悸動中了。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