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為何有個“杏花花神”的名號?

2023-03-16 06:36:57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資料圖)

在古代,花朝節曾盛極一時,與元宵節、中秋節齊名,合稱“月半節”,是當時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花朝節的產生是源于對“花神”崇拜,與我國古老的農耕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人們會在花朝節期間祭祀花神、賞春游園、祈求風調雨順。最早“花朝”一詞并沒有節日之意,而是與“月夕”并舉,形成“花朝月夕”,是良辰美景的意思。

花朝節舉辦的時間一直不固定,有二月二、二月十五、二月十二等眾多說法,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原因是地理環境、氣候原因導致的,往往北方舉行的時間相對晚一些,因為花朝節應是在花開之日,春回大地的時節,一般看來在公歷的3月份,“驚蟄”與“春分”之間。

中國人過節一定要配上特定的飲食習慣,花朝節飲食特色是:飲百花酒、蒸百花糕。百花酒的記載是用百花、百果、百谷釀制而成,農民們用自己親手種植的花果釀造芳香清冽的花酒,為花神生日而助興。關于白花糕的來源有個說法,相傳武則天特別喜歡花卉,在花朝節這天游園,會命宮女們采百花與米搗碎后蒸作白花糕,賜予群臣們。制作的白花糕既有花卉的芳香,又有谷物的清甜,口味甚好。同時,白花糕還有強身健體,緩解腰部疼痛的作用,所以又被稱為“撐腰糕”。在唐代,花朝節主要還是貴族間的活動,直到發展到宋代,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逐漸變為大眾化、世俗化的民間節日。

這天里,除了飲食上有特色外,人們通常會走到戶外,共賞春色。宋代是花朝節發展繁榮的階段,逐漸有了賞紅、撲蝶、掛“花神燈”、游春等休閑娛樂活動。人們裁剪各種絲帶掛在樹上,祝花木茂盛,風調雨順,謂之“賞紅”。女性們一同出游,賞花、撲蝶。同時,花朝節當天也有一定的占卜意味在里面。民間認為,花朝節忌雨,晴則預示著豐收。官員們要在這天里,與農民們一同耕地,進行“勸農”,這些節俗都體現了花朝節的農耕文化特點。

提到花朝節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不得不說“花神”,最早花神的說法是“女夷”,“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也”,她掌管著萬物生長,百谷禽鳥草木。二月十二這天是“女夷”花神的生日,人們為了今年一年百谷豐收,會舉行廟會慶祝,各處都會設有花神廟,人們通過廟會,表達崇敬之心。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花神的想象也變得更為豐富,只要喜愛某一種花卉,并流傳下與此種花卉相關的風雅韻事,通常會賦予“花神”的名號,比如楊貴妃是杏花花神,西施為荷花花神。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自縊于馬嵬坡,那年正值二月杏花盛開之時,美人香消玉殞,杏花滿天飛舞,至此楊貴妃有了杏花花神的名號。

隨著西方轟開清朝大門,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隨之受到強烈的沖擊,作為農耕文化的產物,曾經盛極一時的花朝節逐漸消逝在大眾視野中。文/子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