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沃格勒攜全套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亮相國家大劇院 資訊

2023-03-13 10:47:08

來源:千龍網


(資料圖片)

三月的北京,正是初春乍暖還寒時,國家大劇院的音樂廳內卻涌動著音樂的熱浪。3月12日晚,國際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德累斯頓音樂節總監、莫里茨堡音樂節藝術總監揚·沃格勒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為觀眾呈現了巴洛克音樂巨匠巴赫的全套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整場音樂會長達三小時,被業界譽為“馬拉松”式音樂會。對全套組曲的演繹,不僅展現著演奏家卓越的琴技與非凡的氣魄,對于觀眾而言,更是一場極為難得的音樂盛宴。當最后一個音符順著弓弦從大提琴音箱中緩緩吐出,消散在音樂廳的穹頂下,全場觀眾將最熱烈的掌聲獻給這位遠道而來的大提琴演奏家,同時也獻給這個因大師杰作而熠熠生輝的夜晚。

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大約創作于1717年至1723年,一百多年后,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在巴塞羅那的舊書店發現這部作品曲譜并練奏公演,使得這部作品備受矚目,尤受大提琴家們的尊崇。這套組曲猶如一座巍峨的建筑,有著嚴謹精密的結構,復雜的技巧、深邃的內涵,同時又包羅萬象、光輝四溢。

研究巴赫作品的權威學者阿爾伯特·施韋澤曾如此形容巴赫的藝術:“他并不活在時代精神中,反倒是時代的精神活在他之中。在他身上,云集了過往前輩們以及他自己在藝術上的一切努力、欲望、創造、抱負以及過失,并最終修成正果。”當晚,揚·沃格勒演奏的是一把1707年制的斯特拉迪瓦里“卡斯特巴可·弗”大提琴,它與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幾乎誕生于同一個時代。隨著熟悉的前奏曲旋律在這把古老的大提琴上奏響,觀眾們仿佛隨著溫暖的琴聲穿過廣袤的時空,巴洛克時期的醇美“詠嘆”在耳邊緩緩流淌,在千變萬化的旋律指引下,觀眾們跟隨演奏家走進巴赫構建的宏偉音樂世界中,仔細欣賞每一寸精美的紋路與耀眼的光彩,細細體味這三百年多年前音樂大師在這件樂器上揮灑的靈感與激情。

第一次來到國家大劇院的揚·沃格勒表示,國家大劇院是著名的藝術殿堂與藝術展示平臺,而且是在全世界都非常聞名,能夠在這里感受不同的藝術和文化,這讓我非常激動。”

在談及巴赫這部曠世杰作,揚·沃格勒認為偉大的音樂作品是由許多人合力造就的,他說:“巴赫,對于所有的演奏家和聽眾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陪伴。”揚·沃格勒說,在他的人生中,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也把他與親人的情感緊密相連,不管是生活的順境、逆境,都有這首曲子的陪伴他,就如同巴赫在創作它時也曾經歷過人生境遇的變遷。他希望這次演出能為處在不同心境的中國樂迷都帶來好心情,“想要把這部愛情樂曲分享給所有聽眾,我期望他們來到音樂廳時都能夠感受到巴赫的音樂為他們帶來的舒適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