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2 05:51:30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資料圖)
◎閻澤川
在我國文學史上,元雜劇地位超然,有許多杰出的劇作家和作品。18世紀,它又閃耀在歐洲文壇,給啟蒙時期的歐洲一定影響。元代戲曲家紀君祥所著的《趙氏孤兒》正是這個時期傳入歐洲的第一個劇本。
1734年2月,法國巴黎的《水星雜志》首先發表了《趙氏孤兒》的片段譯文,第二年,全譯本就在巴黎出版的《中國通志》中刊出。該書是由巴黎耶穌教會的教士杜赫德編輯的。劇本的譯者馬若瑟是在中國居住多年的法國傳教士。
1736年,《中國通志》的刪節本在英國倫敦翻譯出版。五年后,著名出版家凱文又出版了它的全譯本。這兩個英譯本,都包括了馬若瑟譯的《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傳入歐洲后,不但引起觀眾的廣泛注意,還引起批評家和劇作家們的極大興趣。從18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歐洲出現的改編本就有四五種之多。其中最早的改編本是英國的赫謙特于1741年編撰的;最著名的改編本是法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伏爾泰的《中國孤兒》。這些改編本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古為今用,外為內用,借中國的歷史題材宣傳資產階級愛祖國、愛自由的民主思想。
1755年伏爾泰的《中國孤兒》在巴黎正式演出。1759年,英國著名演員謀飛爾在伏爾泰的劇本基礎上加工整理,在倫敦演出,獲得巨大成功。此后,《趙氏孤兒》流傳到歐洲的其他國家。
伏爾泰曾說《趙氏孤兒》是中國14世紀的作品,若與法國或其他14世紀的戲劇相比,不知高明多少倍了,簡直可以稱為杰作。《趙氏孤兒》以它磅礴、高昂的正義精神和壯烈犧牲的悲劇美,感染著中外觀眾,成為他們心中不朽的藝術形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珍貴的一頁。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