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嵇康、阮籍的愛豆

2023-01-02 05:48:57

來源:北京青年報

阮籍曾寫過一篇《大人先生傳》,開篇便提到一位神秘人:“大人先生蓋老人也,不知姓字。陳天地之始,言神農黃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數。”其文說,這位神秘人不知姓名,也不知年歲。然而中國人都有刨根問底的習慣,即使是虛構的人物,也總愛為他添上個真實的名姓。由下一句所提到的“嘗居蘇門之山”之故,人們將這位大人先生鎖定到了同時代的一位隱士:孫登。

孫登何許人也?在《晉書·隱逸列傳》里可以找到有關他的只言片語:“孫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無家屬,于郡北山為土窟居之”。無妻無子,隱居山間,這似乎與后世的林逋有異曲同工之處。然而孫登的特殊之處還不止如此。傳言他夏日編草做衣服,冬日則披發自覆,生活方式極為原始。然而,孫登還是一位學者。他好讀《易》,對老子學說很有研究,曾編纂《老子注》和《老子音》,只不過都散佚在了歷史長河之中。除卻文學,孫登還愛撫一弦琴,這一點為他吸引來了音樂愛好者嵇康。

嵇康聞聲而來,同他游學了三年。這三年間的具體故事我們已無法探究,但當時的嵇康尚且年輕,對于政局還沒有之后那般失望,他也懷有自己的目標,并且嵇康更為好奇的是,這位自己看作師長的孫登有什么樣的抱負?


(資料圖)

這三年間他一直問孫登這個問題,但孫登始終沒能告訴他答案。直到嵇康準備離開,告別時,他最后問了孫登一次:“先生就無臨別的贈言嗎?”

孫登終于開口,對嵇康說道:“火生而有光,如不會用其光,光就形同虛設。人生而有才能,如不會用其才,才能反會招禍。用才在于認識獲得道德真才,這樣才可保全天年。如今你雖多才,可是見識寡淺,深恐難免誤身于當今之世,望你慎重。”魏晉名士有八字標準,“玄心、洞見、妙賞、深情”,嵇康缺少的恰恰是這份洞見。從此處可見,孫登看人是很準的,他明白嵇康的才華,卻也看透了他不容于世的結局。只不過當時年輕氣盛的嵇康沒能領悟孫登話中之意,最后還是死于司馬氏的政治斗爭之中。臨終前,他曾作《憂憤詩》,其中一句寫道:“昔慚柳下,今愧孫登”,此刻他終于明白師長當年之言的深意,只不過一切都為時已晚。

除嵇康外,阮籍也是孫登的崇拜者。不同的是,孫登吸引嵇康的原因是琴,吸引阮籍的原因則是長嘯。《千字文》里提到過“嵇琴阮嘯”,嵇康善于琴藝,而阮籍的長嘯則是當世一絕。但阮籍的長嘯若擺在孫登面前,則顯得也不過如此。

阮籍曾受司馬昭之命去拜訪孫登,問的問題和嵇康差不多,同樣沒能得到孫登的回答。無盡的沉默之后,阮籍終于頹然準備離去。離去前,他以自己最擅長的長嘯告別,用悠長的聲音作陪慢慢向山下走去。

行至半山,阮籍忽然聽見一陣似駕鳳般的聲音,音色超脫,不似凡塵之聲,就那樣回蕩在山間,這便是孫登的長嘯。

陶淵明曾有無弦琴,以大音希聲為喻。而孫登的長嘯便似一頁無字的書。那頁書雖然空白,卻也寫盡了所有問題的答案。也就是在這一刻,阮籍忽然明白了孫登給予他的答案。

下山后,阮籍將對孫登的崇敬全部寫入筆端,造就了那一篇流傳后世的《大人先生傳》。這篇傳洋洋灑灑、酣暢淋漓,將阮籍壓抑已久的情緒全部傾注到字里行間,更是將他對孫登的敬仰毫不掩飾地書寫在了末尾:“先生從此去矣,天下莫知其所終極。蓋陵天地而與浮明遨游無始終,自然之至真也。”他將孫登看作了神人,看作了通曉萬物的圣人。此時阮籍早已忘卻了司馬昭命他去拜訪孫登的初衷,他的腦海里只有這一位神人般的身影,和他無言的回答。

孫登也著實配得起嵇康和阮籍的崇拜。圣人講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孫登就是這樣的存在。世人都傳言他性情溫和,從不發脾氣。便有俗人不相信,特意找到孫登來,故意把他投入水中,想看看他到底會不會發怒。然而,孫登從水中爬起后,并未發怒,反而哈哈大笑,好似剛剛的事情并未發生一般。

然而,這樣的高潔之士總免不了受到朝堂的關注。前有司馬昭派阮籍去拜訪他,后有當時的宰相楊駿同他會面交談。而孫登既愛道家學說,自然是打著不與政權合作的態度,對于楊駿的會面,他依然什么都不回答。

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答案。楊駿看出孫登的意圖,卻還是想要挽救一下和他的關系。所以臨別時,楊駿贈給孫登一件袍子。孫登當時收下了,可出門后,他立刻向人借了一把刀,將袍子割成兩半,扔到楊駿門前。后來覺得不夠,又把袍子用刀剁碎了。

這一幕徹底惹怒了楊駿,他不再期盼著孫登能夠同自己合作,于是一怒之下將孫登抓了起來。而這一抓不要緊,孫登卻忽然病死在了楊駿這里。楊駿無法,只能給孫登準備一口棺木,埋葬在了振橋之下。

或許世人對名士都是有情懷的。孫登究竟有沒有死去,歷史已給不出我們一個真實的答案。但后來有人卻說自己在董馬坡看見了孫登,他還是那樣悠游著,同當時的魏晉名士一樣,灑脫不羈,快意飲酒。

后世的葛洪更是將孫登寫成了道教的神仙人物,將他埋棺復活之事寫在了《神仙傳》之中。孫登的結局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而他便如莊子所提出的“薪火之喻”一般,薪盡火傳,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士人,最終成為魏晉時期名士的精神偶像。嵇康臨終懺悔未能聽他之言,阮籍為他寫《大人先生傳》,將他的思想留存成文本,供后世瞻仰。孫登的肉身于千年前死去,而他的精神財富還在影響著當下的眾人。

或許,這才是偶像的力量。

文/霜見

關鍵詞: 大人先生傳 大人先生 字里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