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05:40:51
來源:新京報
二十多年前,福州的飯店里上的還是本地的茉莉花茶,后來閩南安溪的鐵觀音悄然大行其道,再往后流行的茶成了普洱、福鼎白茶和武夷山的金駿眉。短短二十多年,飲茶的風尚已經一變再變,想想千年以來,這樣的變化又發生了多少次呢!
茶也許不算生活必需品,但對茶的嗜好變化反映了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變化。比如,經由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東南亞和歐洲的茶葉主要來源是東南沿海,經過一番改良的英式紅茶又經過香港等地回歸中國大陸,這就是茶葉背后的國際“大格局”。
那么閩茶的“大格局”始于何處呢?
(資料圖片)
飲茶風尚的變遷
在建甌東峰鎮的北苑御焙遺址有一方北宋摩崖石刻:“建州東鳳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興國初始為御焙,歲貢龍鳳上。東東宮、西幽湖、南新會、北溪屬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龍鳳池。慶歷戊子仲春朔柯適記。”這里就是宋代御用北苑龍鳳團茶,也就是最早具備貢茶身份的閩茶原產地。
早在唐代福建即已產茶,蘇軾在《葉嘉傳》中以擬人口吻,將茶從中原傳入閩地的歷程娓娓道來:“葉嘉,閩人也。其先處上谷。曾祖茂先,養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悅之,遂家焉。嘗曰:‘吾植功種德,不為時采,然遺香后世,吾子孫必盛于中土當飲其惠矣?!?”隨著唐末五代北方士人大舉南遷,閩國建立,閩北武夷山區的茶葉種植和加工業迅速興起。閩國龍啟年間(933-934年),建甌人張廷暉將自家“周三十里”的北苑茶園獻給小朝廷后,當地開始進行官焙貢茶的生產。南唐據有閩地后,同樣以北苑茶進御。
宋代,建州北苑茶仍被列為貢品,并頒賜了龍鳳模具,以為殊榮。宋徽宗《大觀茶論》稱:“本朝興,每歲命自建溪獻茶,龍團鳳餅因以名冠天下?!庇筛=ㄞD運使丁謂創制的團茶,是將茶葉“雜以香藥”制成的,碾碎后方能沖飲。早先,北苑每年進貢大龍鳳團茶各二斤,八餅為一斤。精通茶事的書法“宋四家”之一蔡襄知建州時,改為二十八餅為一斤的精制“小龍團”,以龍腦香入茶,每餅值黃金二兩,極為貴重。蘇軾在《荔枝嘆》中記述:“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彼稳恕缎渲绣\》將建州茶與“監書、內酒、端硯、洛陽花、蜀錦”并稱為“天下第一”。
不過,雖然建甌北苑也屬于“大武夷”范疇,武夷茶和北苑茶同屬建州茶,但仍然因產地不同而被區分對待。盡管蔡襄很欣賞武夷茶,認為品質在北苑茶之上,可惜由于山區烘焙技術不佳,又貪圖利潤以次充好,因此世人不甚看重。直到元代,方才在武夷山設置茶場官員和官焙,將武夷茶選為貢茶,名聲方才不脛而走。元人林錫翁《詠貢茶》詩云:“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瓊芽。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將武夷洞天福地與貢茶名產聯系在了一起。
元代的“御茶園”遺址,今日尚存于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之畔。當時,茶園東側尚有祭祀茶神的“喊山臺”,每年驚蟄,崇安縣令率茶園官員場工宣讀祭文:“惟神,默運化機,地鐘和氣,物產靈芽,先春特異,石乳流香,龍團佳味,貢于天子,萬年元替!資爾神功,用伸常祭。”眾人齊呼:”茶發芽!茶發芽!”堪稱與茶有關的一大信俗盛事。
自元代開始,武夷山的曬青、蒸青散茶,已與餅茶并行不悖。隨著飲茶習慣變遷,散茶取代餅茶成為主流,明太祖朱元璋更因餅茶靡費,詔令改芽茶入貢。此時的武夷茶與今日已經愈發接近。雖然嘉靖三十六年,武夷山255年的貢茶歷史被廢止,但武夷山的茶名,已聞名遐邇。明末名人冒辟疆在《岕茶匯抄》中稱“江南之茶,唐人首稱陽羨,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貢茶兩地獨多。陽羨僅有其名,建州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勝?!卑矗咸埔越ㄖ荼痹凡柽M御之后,宜興陽羨貢茶失去了貢茶地位;時過境遷,武夷茶又將北苑茶取而代之,至今仍穩坐閩茶頭把交椅。
明末清初,隨著工藝改進,武夷茶由綠茶逐漸轉為今日的烏龍茶型巖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钡淮挝湟纳街危蒙狭诵”K啜飲,武夷巖茶的韻味終于在美食巨擘口中流芳:“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閩茶背后的國際格局
武夷茶不僅廣受國人喜愛,更被客商銷往世界各地。在海禁嚴厲的時期,茶葉除經由“廣州十三行”外銷,還經由江西鉛山,取道漢口北上,由晉商販運至口外、庫倫、恰克圖等地,最終輸入歐洲。海內外對武夷茶的需求驚人,仿冒品也就應運而生。道光年間,梁章鉅《歸田瑣記》述,“武夷九曲之末為星村,鬻茶者駢集交易于此。多有販他處所產,學其焙法,以贗充者,即武夷山下人亦不能辨也?!北藭r,武夷茶已經分為四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豪富人家競尚武夷茶,最著者曰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曰小種而已。山中則以小種為常品,其等而上者曰名種,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廈門人所講工夫茶,號稱名種者,實僅得小種也。又等而上之曰奇種,如雪梅、木瓜之類,即山中亦不可多得。”西人推崇的“正山小種”,得名即源于此,以“正山”區別于“外山”標明產地,以“小種”標明品類,但它其實是一種發酵型紅茶,其工藝起源于軍隊過境以茶青為墊包宿營,茶農以松針炭焙烘干“搶救”的一次意外。
也正是在道光年間,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在《南京條約》中,英國要求開放福州港通商,這是除早已進行通商貿易的廣州之外,“五口通商”中唯一新增的省會城市。為何即使清政府強烈反對,英國也要讓福州成為通商口岸呢?這是因為福州是離武夷山最近,又有閩江水路溝通的海港,相比廣州節約了3/4的里程,會極大地促進武夷茶的貿易。
起初由于地方官員暗中阻撓,西方商人在福州一無所獲。直到太平天國運動導致廣州和上海外貿癱瘓,1853年福建巡撫王懿德奏請“暫馳海禁”,福州的茶葉外貿終于興起。美國旗昌洋行更進一步,攜巨款深入武夷巖茶產區采辦茶葉。該年,福州運出茶葉高達595萬磅。從福州輸出武夷茶,不僅保證了數量供應穩定,由于路程縮短,從福州運往倫敦的頭春新茶比往年提前兩個月之多,受到消費者熱捧,故而英國造船師專門設計了“中國茶葉飛剪船”,讓武夷茶快馬加鞭運到英國。于是很快,福州運往美國的茶葉已是廣州的兩倍有余。
“福州之南臺地方,為省會精華之區,洋行茶行,密如櫛比?!辈枞~貿易成為福州國際貿易中的重點,對福州城市近代化起到了推動作用,茶商洋行也成為煙臺山近代建筑群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武夷山區星村、赤石等地的茶葉貿易也愈發興旺,茶商在下梅等地建設了精美的祠堂、民居,今日古韻猶存。1860年代,蘇格蘭攝影家約翰·湯姆遜從福州溯閩江而上,記錄了閩江上游武夷山區的風景,作為對“萬里茶道”起點的報道,這一機緣使得我們今日仍能管窺一個半世紀前的閩北風土人情。
然而,進入20世紀,武夷茶的對外貿易由盛轉衰,也正是在福州開埠之后種下的因果。1849年,受東印度公司派遣,著名“植物獵人”羅伯特·福鈞來到武夷山,將珍貴的茶樹樹苗和樹種偷運出國,還帶出了8名制茶師,一起前往印度大吉嶺試驗種茶。經過多年努力,武夷山“大紅袍”的苗裔大吉嶺紅茶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高香紅茶,茶葉種植還推廣至印度全境、斯里蘭卡、緬甸等英國殖民地,最終在國際市場上擊敗中國茶葉。一個陳舊的老帝國,在面對新型帝國從政治到經濟方方面面的侵略而乏力抵抗,武夷茶的興衰,是這段歷史的一個小小縮影。
不過,如今我們又可以自豪地說,今日武夷茶的復興,由中國人自己主導。大紅袍作為武夷巖茶的代表,原本僅產自九龍窠生長的六株近四百年的母樹,價逾黃金,普通人無從問津。1994年,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進行的大紅袍無性繁殖研究取得成功,在此之后,與母樹基因完全相同的茶苗,便可自由生長在與九龍窠相似的茶園里,將大紅袍的“巖骨花香”傳播到千家萬戶。
歷經五代、兩宋、元明清直至今日,千年來的武夷茶史,實為一部以武夷山區為中心,閩江流域為紐帶的地方小史?!安柚刑煜率隆保媸敲逼鋵?。
□張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