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 05:41:15
來源:北京日報
“籌備第一屆音樂節的很多細節,在我腦海里還清晰得像是昨天發生的事情一樣,一轉眼,竟然已經是將近25年前的事情了。我從一個三十出頭的青年指揮,變成了一個即將步入花甲之年的指揮家和藝術管理者。我覺得,說自己把人生中最美好、最精彩的25年獻給了北京國際音樂節,應該不算夸張,同時我也由衷地認為,有音樂節陪伴的25年,是非常幸福的。”
2022年9月21日,北京國際音樂節媒體見面會上,指揮家余隆一番話語,發自肺腑,引人動容。
25年前,中國古典音樂事業發展緩慢,北京古典音樂市場絕對小眾。在德國學習、生活8年后回國的余隆,強烈感受到古典音樂文化在中國擁有巨大發展空間,但缺少專業化、國際化的藝術機構。于是,他決心“在沙漠里蓋房子”。
(相關資料圖)
1998年3月,經文化部和北京市正式批復,首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始啟動運轉,余隆出任藝術總監。時間僅有六個月,團隊不超過十人,總體籌劃、節目安排、邀約藝術家、簽訂合同、敲定場地、對外聯絡、贊助拓展、媒體公關、食宿接待……方方面面,摸索前行。
1998年10月13日,人民大會堂,當“英雄”交響曲最后一個音符飄落,觀眾掌聲不絕,指揮家拉斐爾·富呂伯格-德-勃格斯兩度返場,指揮德國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加演了《費加羅的婚禮》序曲和西班牙樂曲《阿龍索的婚禮》……25年前的這個藝術之夜,太多人無眠。
理想求索,根植于北京這片沃土,由此萌芽、展葉……
北京國際音樂節橫空出世,成為中國古典音樂事業啟航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個專業化、國際化、職業化的古典音樂節,其創立伊始瞄準一點——高水準、國際化,秉承“名團、名家、名曲”之宗旨與理念。這里是中國觀眾與世界級名團、名家、名曲邂逅的藝術殿堂,也是中國藝術家、中國音樂作品走向世界的廣闊舞臺。
“大概從第五屆開始,伴隨我們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首都北京多維影響力不斷提升,北京國際音樂節也在逐年成長、發展、壯大,視野不斷縱深,格局不斷拓展。”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樹榮如此總結。
北京國際音樂節創辦之前,對國內觀眾而言,觀看一場世界級音樂會堪稱奢華盛宴。而今,在北京,與世界頂級音樂家、演出團體近距離接觸,已是家常便飯。中國逐漸成為各國藝術巡演必經之路。
與此同時,北京國際音樂節內生動力愈加顯現,于2001年率先在中國建立“作品委約體系”,成為與世界深度接軌的標志之一。
委約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創作《大提琴協奏曲》,這是中國藝術機構以國際標準和模式與世界樂壇實現交流的新一步。迄今為止,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委約名錄已有22部作品,委約對象包括國內外作曲大家。以普利策音樂獎為標志,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委約制度獲得了作曲家們的積極響應,更贏得了來自世界的尊重與傾慕。
2002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首先提出“中國概念”。從民族音樂作品專場到傳統戲劇戲曲的上演,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豐富瑰寶。同時,在植根中國傳統文化、展現中國音樂多樣風貌的基礎上,鼓勵和激發中國當代音樂家的創作,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用作品展現出現代、開放和自信的中國。交響詩《九歌》、琵琶和大提琴協奏曲《逍遙游》等一大批高水平委約原創作品通過音樂節實現中國首演、世界首演,昆曲《牡丹亭》、京劇《楊門女將》等傳統名劇經過創新改編,展現出震撼的視聽感受和強烈的藝術效果……一首首原創、一次次首演、一部部巨制,促使北京國際音樂節實現了從“集散地”到“孵化器”、從“中國風格”到“中國概念”的雙重轉型。
以國際視野、專業精神、職業態度,對接世界舞臺最前沿,引領中國演藝新潮流。從第一屆開始,通過上演內容、風格豐富的歌劇作品,為觀眾展現歌劇藝術的多樣魅力,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進行節目策劃的原則。
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歌劇演出致力于傳揚經典,吸引更多觀眾走近歌劇、感受歌劇、了解歌劇。通過“德奧巨制”樹立國內歌劇藝術專業化的標桿,從《尼伯龍根的指環》在國內首次完整上演的轟動性文化事件,到上演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所有重要歌劇作品,以一次又一次“國內首演”填補著歌劇迷的觀演空白。截至目前,已上演56部歌劇作品,其中有36部作品以“首演”形式與觀眾見面。
現代歌劇也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獲得了充分關注,從2002年貝爾格歌劇《璐璐》在音樂節完成亞洲首演開始,到不斷打破傳統觀演模式的浸沒式歌劇;從20世紀的名家名作,到青年作曲家的最新創作各類現代歌劇、劇場作品在音樂節不斷刷新觀眾對“新”的印象,北京國際音樂節憑借獨特視角,為中國觀眾展現著世界歌劇舞臺的最前沿景象。
北京國際音樂節始終重視對青年音樂人才的挖掘與培養。“我總在強調——給年輕人機會,給年輕人舞臺。因為我自己就是在前輩們的關懷和支持下成長起來的,如果沒有前輩、師長們的支持,我也不可能在不到30歲時就創辦北京新年音樂會,后來又創辦音樂節。我知道20歲、30歲的音樂家們有多么強烈的沖動去創造、去展示,這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領域中最寶貴的財富,所以音樂節25年來堅持給青年音樂家充分的展示機會,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是從這里走向世界舞臺,成長為如今樂壇的中流砥柱。”余隆感慨不已。
25年文化求索之路,雄關漫道,堅持、堅守、堅韌,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的主題詞。25年來,北京國際音樂節不斷打開傳播古典音樂文化的新思路、新路徑,走進城市空間,將音樂融入生活,從三里屯到國貿,從長城腳下到紫禁之巔,音樂節的足跡遍布北京的城市地標,讓音符響徹古老又現代的北京,讓古典音樂在年輕觀眾群體中產生共鳴,讓古典音樂成為都市文藝生活的新時尚。
“音樂節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價值在哪里體現?”余隆一直思索著這個問題,“我想最終都要在觀眾群體中去尋找答案,我的夢想和音樂節的夢想,實際上都是創造一種美好的、充滿藝術氣息的生活方式,既然是生活方式,它就不該是少部分人的、不該是屬于某個領域從業者的,它意味著一種全情投入的參與感,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把欣賞音樂當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經欣慰地看到,在這條路上有越來越多的同行者。”
北京,是世界看中國的首要窗口,更是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平臺。這座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獨特地域文化傳承、多彩多元文化交融的大國首都,以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姿態,吸引和融合著世界各國各地區文化在這里相遇相知、共同繁榮。25年來,北京國際音樂節搭建起文化建設成果展示平臺、文化建設經驗交流平臺、文化創新發展合作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平臺,通過人類共通的藝術語言,讓中國觀眾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做音樂節,搞文化事業,功非朝夕,而在持久。當前,世界文化藝術行業艱難復蘇,暫時阻隔了海外優質藝術資源內外交流,新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也在與世界朋友圈保持密切聯絡,蓄勢待發。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