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亮點!《阿爾卡拉斯》:隔鞋搔癢還是靜水流深?

2022-10-21 08:51:18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

簡單粗暴地說,西班牙導演卡拉·西蒙·皮坡編劇(之一)、執導的《阿爾卡拉斯》是一部關于鄉愁的電影——不是因為思鄉之愁,而是因為棄鄉之愁。對土地的眷戀,是人類共通且永恒的情感命題,尤其面對身心、情感與土地之間被動而無可挽回的撕裂。再直白點說,當你行將被賴以生息的土地驅離,你將如何面對和安放那顆漂泊無依的心?而此時的你或懵懂天真,或正值叛逆,或是家里的頂梁柱,抑或白發滿鬢。無數個分身的你,以祖孫三代之家為單位,共同面對生活切片下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代流變。

生活的家常中,三四歲的孩童在秘密基地開啟幻想之旅,十幾歲的少女練習蹩腳的青春熱舞,白發蒼蒼的老人彼此理發,一家人擠在一起看電視,七大姑八大姨大表姐小表哥嘰嘰喳喳地嘮著嗑甚至吵著架,僅從文字描述上,這個西班牙阿爾卡拉斯傳統村鎮的家常像極了我們的北方農村一隅。可惜桃林深處的這一大家子,此時并沒有折顏上神“十里桃林一壺釀”的逸致,也沒有唐寅“酒醉還來花下眠”的閑情,他們賴以生息的桃林即將易主。祖上因為在內戰時幫助地主逃生,得以在此世代耕作,然而現如今地主后人不認了,口頭承諾敵不過土地證書,果園將被太陽能產業取代,這個夏天將是一家人最后的采摘季。

除了現代文明對傳統農耕的侵蝕,以及導演對土地深深的眷戀,影片并沒有更多宏大的訴求。導演卡拉·西蒙·皮坡以女性的細膩,用各種生活的變量打破一家人的勞作和生活的日常,讓情緒如泉水般涌動起來。相對于矛盾沖突帶來的感官沖擊和情緒導向,導演更追求對生活細節的還原,所有情緒的交集都毫無痕跡地溶解在了高度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對于在土地里刨食的農人來說,土地和勞作代表著生存和一切,失去土地即意味著一無所有。然而對于這一家子的未來,導演并不過多涉獵,僅以父親希冀兒子靠學業逆天改命,一把火燒了他熱衷的農作物,以示農耕文明的窮途末路。

關于土地與人的關系,個人以為賈樟柯的涉獵比卡拉·西蒙·皮坡深入。卡拉·西蒙·皮坡之所以從第72屆柏林電影節上拿下金熊,更多的是電影文本和評判偏喜的勝出。卡拉·西蒙·皮坡以素人表演調度見長,在人與土地的對話中,一反此類題材的深沉,追求寫生和自然流露。同樣是聚焦文明洗禮下的普通人家,筆者個人更喜歡《三峽好人》不加渲染的樸實和人文關懷,相比之下,《阿爾卡拉斯》一家老少的日常哀愁,在宏大的時代變量面前顯得隔鞋搔癢。

當然,影片也有靜水流深的一面。歐洲國家的工業、農業水準穩定,加上地廣人稀,城鄉生活差異和生活變遷并不顯著。尤其在發達國家,農村生活就像是祥和而美好的散文詩。阿爾卡拉斯地處西班牙經濟發達的加泰羅尼亞地區,傳統農耕文明之地,老百姓的小日子相當滋潤。然而發達國家的社會變遷,也是溫水煮青蛙,當你意識到不妙時,往往為時已晚。片中太陽能產業和水果經銷商的變量,只是西班牙社會變量中的兩股,能源危機以及戰爭變量等都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必然的變局中,導演卡拉·西蒙·皮坡沉湎于童年的溫存,用抒情的語境吟唱著農耕文明的頌歌,眷戀往日之不可追,殊不知時代變遷才是靜水流深的高手,絲毫不會給戀舊者情面。

《阿爾卡拉斯》此前借北京國際電影節“環球視野”單元搶灘登陸,風評不賴,圈粉無數。個人最喜歡片中各種摘桃子的場景,尤其婦孺老幼齊上陣,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真美好。

關鍵詞: 阿爾卡拉斯 發達國家 此類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