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3 07:39:44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資料圖)
張猛編劇及執導的電影《鋼的琴》,首映至今已接近十二年了,卻讓我常看不厭,每每重溫都有新的體會。片中的父女、夫妻、朋友和同事,每段關系都耐人尋味,其間的起落折轉,那些藏在生活縫隙里的苦樂、唏噓或是感動,明明遙遠,卻如發生在你我身邊。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90年代的東北,一座傳統工業城市正在經歷改革的陣痛。王千源飾演的鋼廠工人陳桂林下崗了,為求生計與一班朋友合組了一支小樂隊;妻子受夠了捉襟見肘的日子,改嫁有錢的假藥廠老板,還想從前夫手里奪下女兒小元的撫養權。陳桂林為了留住女兒,也為了圓女兒的鋼琴夢想,與幾位昔日的工友商議,在廢棄失修的廠房里開始了一場大膽的計劃——手造鋼琴。
這個看似荒誕的造琴計劃,卻被編劇和導演以異常動情且感人的方式呈現出來。出生并成長在東北的導演,將深刻于骨血之中的故鄉記憶以詩一般文藝且憂傷的語調娓娓道出:灰黑色廠區里的破敗磚樓,騎著老舊自行車搖搖晃晃穿行的窄街,工人們因常年工作而染污了的棉線手套以及他們手里的鐵皮飯盒。橫移長鏡頭的大量使用,卷軸式呈現情景及人物,令影片節奏流暢綿延;而特寫鏡頭的穿插及點綴,深描劇中人物關系并放大細微處的情緒,將劇中人的生活逼近至觀者眼前,更易引起同情和共鳴。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人物與環境的互動,以及背景音樂對于敘事的映襯和烘托,如陳桂林與離異的妻子談判時身后背景的巨大反差,又如他在冬日深夜獨自彈奏鋼琴的落寞和悵然。
為了將女兒小元留在自己身邊,陳桂林萬般無奈之下,曾經動過偷琴的念頭。他和幾位工友深夜潛入學校,試圖偷走校內的一架鋼琴。事情敗露后,工友倉皇逃跑,眾人都朝校外跑,陳桂林卻偏偏跑回學校操場中。在空無一人的操場上,深夜,雪落下,他孤身一人,獨坐琴前,安靜彈了一首《致愛麗絲》。整個空間都是靜謐的黑,只有鋼琴前的一點燭光,將男主角內心的孤寂和傷感淋漓地展現出來。
《致愛麗絲》是貝多芬創作于1810年的一首鋼琴小品,雖說只有短短三分鐘,卻是“樂圣”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演奏技巧并不復雜,感情卻極深沉,演奏者因年齡和閱歷的不同,呈示的風格和效果亦多元:有的,從深沉中見出天真;還有的,從真純中尋找深意。就像這部影片中,小元和陳桂林演奏的《致愛麗絲》,單從譜面上看并無差異,而細聽時,后者旋律起落之間的欲言又止,更讓人動容。
陳桂林雪夜彈琴的場景,乃至《鋼的琴》整部電影,都像一場未竟之夢。最終男主角無奈放棄了女兒的撫養權,卻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造琴計劃。琴造成了,舊廠房的老煙囪被炸毀了,新舊交替之間,日子被這樣推著向前移動。夢醒時,有遺憾失落,也有坦然。日升月落,現實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