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4 06:50:40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古者,職方掌天下圖籍,故天子不下堂而周知四方形勢,蓋郡國、封域、山川、厄塞、道里遠近、戶口多寡,按籍以求,可以了然于心而知其勢,披圖以考,可以了然于目而得其形,是地之有圖籍,不猶天之有歷象乎。”這番話道盡了輿圖(即地圖)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無可比擬的作用。
日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精選200余件珍貴檔案所推出的“蘭臺翰墨 家國春秋——明清歷史檔案展”中,展出了我國現存年代最久遠、尺寸最大的古代世界地圖《大明混一圖》,是不可不一睹為快的珍稀文物。繪制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圖》,迄今已有633年歷史,是當之無愧的國寶級檔案。
《戰國策》中有“經營天下,混一諸侯”之語,“混一”意為統一,可見“大明混一圖”強調的是大一統的大明王朝版圖。圖中所繪范圍,涵蓋了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朝鮮和日本,西達非洲西海岸和西歐,南至爪哇,北至貝加爾湖以南的廣闊地域。在明朝版圖區域,著重描繪了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所標注的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池、邊地島嶼以及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千余處,可以清楚地看出明初建置的13個布政使司及所屬府州縣治、“皇都”(今江蘇南京)、“中都”(今安徽鳳陽)等所處位置。清康熙年間,圖上所有原地名被按等級貼蓋上大小不等的滿文標簽,以宣揚其對這片廣闊疆域的統治權。
這幅巨型地圖是以傳統方式繪制的,用形象的畫法來描繪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風景事物。例如,山脈用工筆青綠山水畫法表現,既立體形象又精美悅目,而昆侖山、長白山等雪山則用白色表示。海洋區域則使用魚鱗狀畫法,描繪出碧波蕩漾之感,在記錄空間信息的同時,又不乏中國畫的美感,體現出宋元時期古地圖的傳統畫技。這一傳統在其他輿圖中亦有反映。同場展出的《金沙江上下兩游山水全圖》,是清代乾隆時期為疏浚金沙江而實地勘測繪制的工程圖,繪圖者用工筆畫法精心繪制了兩岸的生活場景,將山巒、樹木、建筑、人物、船只等都細致呈現,因此,被譽為“工程圖中的清明上河圖”。
說回《大明混一圖》,其在明朝疆域之外還繪制有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南亞次大陸、阿拉伯半島、好望角、歐洲等,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國際視野和世界意識。所以此圖雖名為“大明”,其實是一幅世界疆域圖。而且圖中對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位置和形狀也盡量體現:位于明朝東側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輪廓清晰;非洲大陸的地形地貌相當詳細,山水島礁清晰詳盡,好望角的海岸線形狀一目了然;非洲往北,歐洲出現在圖上。盡管在比例和形貌上有不少失真之處,但在1389年的時代卻是非常先進的。要知道,《大明混一圖》對非洲區域的繪制,比歐洲早了近百年。
歐洲傳教士將西方地理學知識傳入中國要到明朝末葉才發生。不難推定,這幅在明朝初期就誕生的巨型世界地圖,是由中國人完全在本土地理學知識和世界觀念的基礎上繪制而成,代表彼時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程度。當然,這也離不開前朝的知識積累和視野拓展。自西漢張騫鑿空西域,至明洪武年間,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已逾一千五百年,再加上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宋元的海上絲綢之路,絡繹不絕的車隊和漲海聲中的千帆競發,使得古代中國人已經到達或與亞洲、東非、歐洲建立聯系。而蒙元帝國在陸海上的擴張、對外文化和商貿交流,收獲了更多的異域見聞和航海經驗,帶回了更多的域外地理知識,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念。元代時有李澤民所繪的《聲教廣被圖》和清浚繪制的《混一疆理圖》問世,《大明混一圖》有可能便是在這些現已失傳的輿圖基礎上,整合當時中國人所掌握的世界地理信息而成。就在《大明混一圖》繪成16年后,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開啟七下西洋的壯舉。不難想象,在掌握如此豐富的地理知識的基礎上揚帆啟程、向著浩瀚大洋開去的鄭和船隊,是多么地自信昂揚、意氣風發!
吊詭的是,《大明混一圖》并沒有畫出長城,這留下了一個有趣的謎團。就在繪制地圖的洪武二十二年,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被殺,余眾投降。或許在取而代之的明開國之君朱元璋的心目中,長城并非大一統國家的界限。他把自己的意愿隱晦地藏于地圖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