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短訊!《英國病人》作者的故土之哀

2022-08-01 08:29:52

來源:華西都市報

文學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世道人心深刻具體的表現,也是人類文明堅韌穩定的基石。尤其是那些文學經典,為我們了解世界提供了鮮活的畫面與情境。近日,斯里蘭卡局勢變化引發世界矚目。很多人想到一個人:生于斯里蘭卡的加拿大小說家翁達杰。


(相關資料圖)

翁達杰的小說非常有力量,其中關涉到戰爭、愛、親情、身份,尤其是關于對塵封過往的探索。詩人和小說家的雙重身份,賦予了翁達杰寫作中深沉的韻律和美感。以詩意抵擋現實的殘酷,也是全世界讀者在他作品中找到共鳴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他的小說《安尼爾的鬼魂》更是以曾經發生在斯里蘭卡的故事為背景的作品。

《英國病人》已成經典

諾獎得主石黑一雄是他粉絲

說到翁達杰,不能不說他最知名的作品《英國病人》。1992年,這部小說獲得英語世界最重要的文學大獎“布克獎”。1996年,安東尼·明格拉將之改編成同名電影,取得巨大成功,不光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9個奧斯卡獎項,票房收入也不俗。原著作者翁達杰的名字,從此為全世界更多人所熟知。

2018年7月8日,為紀念布克獎創辦50年而頒發的“金布克獎”在倫敦揭曉:《英國病人》獲頒“半個世紀以來布克獎最佳作品”,捧得了分量頗重的金布克獎。在頒獎活動上,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與翁達杰進行了一場文學對談,備受矚目。

文學圈不少讀者知道,石黑一雄是翁達杰的粉絲,他非常喜愛翁達杰及其作品。2019年出版的翁達杰《戰時燈火》中文版腰封上,有一段宣傳語:“諾貝爾獎得主石黑一雄熟讀到可以背出來的書”。而《戰時燈火》關注的依然是戰爭留給人們難以愈合的創傷。

詩意風格和片斷式敘事結構

表達對故土的哀傷與慰藉

如果說在《英國病人》中,翁達杰以一種優美而抒情的筆調,營造了一個在二戰末期漸漸遠離戰爭、彌漫著朦朧詩意的“心靈田園”,那么,他的另一部作品《安尼爾的鬼魂》就沉重得多。

這是一部以斯里蘭卡內亂為背景的小說。小說中,在一個原本平靜的國家,一夜之間因殘酷的內戰和種族主義,被血腥勢力瓜分、屠戮。受某國際組織委托的法醫學專家安尼爾回到故土斯里蘭卡,試圖調查內亂中無辜平民的傷亡狀況。一具被故意轉移到自然保護區的骸骨“水手”成為她揭開殘暴戰爭真相的契機。在與政府指派的考古學家塞拉斯一同探究“水手”的身份和死因過程中,除了戰爭那無處不在的陰影和血跡,她逐漸接觸到戰爭在每個人生活中撕裂的傷口。

翁達杰懷揣著對故土悲劇的傷痛,花費多年時間進行歷史資料收集,甚至涉獵了相關考古、法醫學的研究。書中延續了他的詩意風格和片斷式敘事結構,在對主人公的記憶和命運的層層揭露中,寄托了對故土失序的哀傷與慰藉。借由那些蝕刻在優美風景和殘暴人性背景中的個體故事,他呈現了一個人、一個國家及其歷史的本質。

顛覆小說創作套路

與復雜出身背景相互映襯

除了題材突出之外,翁達杰高超精湛的寫作技藝也再次讓讀者感嘆:在翁達杰的作品里,可以預見的邊界都是可疑的——詩歌抑或散文?事實還是虛構?他在記憶、歷史、夢境和想象交匯之處寫作。事實上,翁達杰的小說備受贊譽之處,就在他善于打破與其他文學體裁的阻隔,將詩歌、筆記、傳記、醫學檔案、病史記錄、新聞報道等融入其中;同時還顛覆了小說創作的傳統套路,呈現給讀者一種“非虛構”的文學圖景。

都說文如其人。翁達杰對文學體裁的高超融合,讓人聯想到他復雜的出身背景。翁達杰1943年出生于斯里蘭卡一個富裕農場主家庭,身上流著荷蘭人、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等多個民族的血液。他在父親的大茶園里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翁達杰七歲時父母離異,十一歲時獨自登上前往英國的郵輪投靠母親,十九歲時前往加拿大投靠哥哥,并定居渥太華。

在中國,翁達杰的小說有一批忠實的粉絲讀者,包括《英國病人》在內的多部作品被翻譯成中文。近幾年,翁達杰被翻譯成中文的作品還有《安尼爾的鬼魂》(201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和《戰時燈火》(201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其中,暢銷書作家、譯者陶立夏擔任了《安尼爾的鬼魂》的中文譯者。

在一篇名為《寫作是我們占有這個世界的方式》的文章中,陶立夏提到,她曾收集過很多版本的《英國病人》,卻對翁達杰本人的信息沒有什么興趣。“只記得關于翁達杰最初的印象是,書封上他的名字前有個括號,里面寫著加拿大。但我憑直覺認定他作品中的迷人魅力不可能只來自這個讓人聯想起楓葉的北美洲國家。多年后,作為《安尼爾的鬼魂》一書的譯者舉辦新書交流會時,我才看到了翁達杰的生平,同時解開懸于心中多年的疑問:怎樣的成長才能夠讓寫作者描繪出一個沒有國境線的世界,塑造出如此多的浪子,用詩意還原苦難,讓生命中諸多痛楚閃耀著碎玻璃般黯淡卻能割傷人的光彩?”

關鍵詞: 英國病人 斯里蘭卡 安尼爾的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