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看:傾聽內心“自然之聲” “地鐵詩人”李瑾推兩部新詩集

2022-08-01 08:37:37

來源:華西都市報

山東人李瑾在北京工作,他每天通常坐地鐵上下班。從家到單位往返的三個小時,他就在手機上看書敲字。上班一首詩,下班打磨一篇小說,他以這樣的節奏,硬是把碎片化時間織補成詩集、小說集、讀書筆記集,因此也獲得了一個“地鐵詩人”的雅號。

近些年,身為歷史學博士的李瑾出了不少文學作品,比如詩集《黃昏,閉上了眼》《人間帖》《孤島》《君子作歌》等,短篇小說集《地衣》,評論集《紙別裁》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錄孩子的“自然”成長

2022年7月,記者獲悉,李瑾又出新作品了,而且是“雙黃蛋”——他的第四部詩集《落雪,第一日》、第五部詩集《傾聽巴赫和他內心的雪崩》,分別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

這兩部詩集依舊是李瑾在上下班的地鐵中寫就的,且秉持了一貫的“地鐵體”形式。其中《落雪,第一日》收錄了他近兩年創作的344首詩歌。書名由北京市黃城根小學三年級學生李俊言以隸書題寫,里面還收錄了他描摹或創作的《夏加爾的村莊》《抽象的文具》《魯林夫人》《花冠里的夢》等13幅插圖。詩集中一部分是李瑾追記云游各地時的作品,如《西夏四闕》《岳陽三記》等。另外一部分是在北京日常起居之作。

為何給詩集起名“落雪,第一日”? 李瑾回憶,北京2019年入冬后下起了第一場雪,他和孩子在院子里玩耍,孩子團起雪球,一次次扔向空中,重復說著:“落雪,第一日?!庇捎谶@個“鏡頭”在李瑾腦海里過于深刻,便成了這部詩集的名字。在同題詩中,李瑾寫道:“孩子將雪球拋向空中,他喊著:落雪/第一日。雪,重新自高處落下,砸在/地上,四散/我閉上眼睛,傾聽著內心絲絲/隱秘而無法逃逸的觸覺:和雪/一樣,蘊含/洶涌和飄零。在孩子的呼喊中,我和/雪在共同的平面上面飛著,沒有翅膀/沒有目的,他稚嫩的聲音讓我想起了/自己不可恢復的童年,以及那些雪泥/童年和雪都拒絕相逢。我突然間發現/雪球里包含我的深淵,只是他不識得。”

用詩歌陪伴孩子是李瑾潛藏在詩集中的另一個主題,其中記錄孩子“自然”成長或寫給孩子的作品就有幾十首。這些年來,李瑾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記錄。他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沒有咯吱窩可怎么生活啊》便是從孩子牙牙學語起寫下的靈光一現的精彩童話。李瑾表示,正是這本書讓他認識到“最溫暖的愛是陪伴,最貼心的愛是記錄。恐怕,父母能給孩子的就只有這么多”。

詩集中是人和自然的對話

《傾聽巴赫和他內心的雪崩》收錄了李瑾同期創作的233首詩歌。李瑾有一段時間沉迷于古典音樂之中,創作了大量將自然景物放置在音樂里思考的作品,如《舒曼,立場或夜的》《約瑟夫·頓》《舒伯特》等,在同題作品中,他寫道:“在弄堂中取出一段巴赫,取出三五扇/聆聽暗夜的窗戶和躡手躡腳的花斑貓/不用猜測誰按下的琴鍵/她的手指/有墜落也/有抬升,有迷路的石頭/和能夠理解一切的空寂。站在弄堂里/和置身曠野沒多少區別,我必須等待/若干不怎么明快的鷹隼松懈下來進入/來不及擴散的音符。這個時候,我也/需要一架鋼琴,我需要從結尾往前彈/在空無一人之處制造一次荒板或雪崩?!?/p>

自然是中國詩人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對自然風物的吟詠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感悟喟嘆,是中國詩歌源遠流長的精神傳統。這部詩集中,自然是唯一的主題。因此開篇的《不速之客》《登山者說》《在公園觀小雨中的人間》等作品就是人和自然的對話。詩歌編輯莫瑩萍在《中華讀書報》撰文稱:“李瑾是十分契合‘自然詩人’稱謂的。翻開李瑾的作品,沉浸其中,很容易獲得這樣的體驗:山川在我的懷抱,河流在我的身體里流淌,我的眼睛在黑夜中閃耀,我的鼾聲在雨天打響,自然是我,我是自然。”

兩部詩集收錄的近600首作品表明,李瑾一直保持著較為旺盛的創作力量,據悉,他的第六部詩集《君子作歌》將于今年九月出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