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7 05:33:54
來源:北京青年報
今年93歲的中村恒子身高1米48,體重40公斤,但是這位嬌弱的女人卻將她的一生活得通透堅韌。
中村恒子是日本最年長的心理醫生,行醫70余年,深得患者信賴。88歲之后,仍堅持每周連續工作4天,直到91歲那年,因為腿骨折了,才不得已退休。
(資料圖片)
中村恒子在90歲時出版了《人間值得》,引起強烈共鳴,讓她一躍成為“暢銷書作家”,讀過這本書的讀者感嘆說像是自家奶奶在和自己談心,由此,中村恒子被讀者尊稱為“恒子奶奶”。人們羨慕恒子奶奶始終保持“人間清醒”,一生過得通透而灑脫,但談及“秘笈”,她淡然地說不管是過去的艱辛,還是未來的不可知,自己不過是平心靜氣地做好人生每個階段應該做的事情。
近日,恒子奶奶的新作《活得通透》出版,所謂通透的人生智慧,恒子奶奶說:“順其自然,在細碎的日常中尋得意義。人生的選擇沒有正確答案,我們唯有盡力做好眼前的事。”
16歲獨自學醫,最苦時一天只吃一碗10日元的烏冬面
中村恒子1929年1月1日出生在廣島縣尾道市因島,16歲時從高中女校畢業后,父親給了她兩個選擇:要么當老師,要么嫁人,總之要自食其力。
就在這時,在大阪當醫生的叔叔提出:“誰愿意學醫,我就資助其學費。”恒子的父母非常高興,勸恒子說:“你一定要當一名醫生啊。”就這樣,16歲的恒子,拎著一個包袱,孤身從廣島前往大阪女子高等醫學專科學校,開始了自己的學醫生活。
兩個月后,日本戰敗了。戰后的日本滿目瘡痍,教育體系也發生了變化,本來中村恒子上四年就能畢業當醫生,結果卻改為需要五年。此外,畢業后的一年內要當無薪的實習醫生,如果參加國家醫師考試不合格,就不能成為醫生。而且醫院不給實習生提供就業機會。
恒子通過考試后,成為大阪日赤醫院的一名實習醫生,她要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在醫院免費干雜活,還要準備國家醫師資格證考試,從早到晚都待在醫院,一天只吃一碗10日元的烏冬面。
困境面前,恒子毫無怨言,坦然接受一切,她說:“當事情不會馬上有結果的時候,不要過分焦慮,也不要過度去思考過去和未來。只要好好工作和生活,人生就會出現轉機,該來的一定會來。”
1951年,恒子結束了實習期,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醫生,但依然領不到工資,這時恒子遇到一位大叔,大叔說他弟弟是開診所的,恒子可以去那里做助手,并幫忙做家務。后來,她在街上遇到之前一起實習的同學,對方告訴她奈良醫大的精神科缺醫務助理,工資大概是7000日元。
由此,恒子成為了一名心理醫生,一直在88歲前,她每周工作六天,88歲之后是工作四天、休息四天。
最大的煩惱是不幸的婚姻,改變的方法是放下期待專注工作
在奈良縣立醫科大學的精神科成為一名心理醫生后,中村恒子后來和比她年長兩歲的耳鼻科醫生結了婚,有了兩個孩子。沒想到,婚后的生活十分辛苦。中村恒子坦承:“我也為人際關系煩惱過。即便現在,要說完全沒有煩惱,也是不可能的。我最大的煩惱是和家人,也就是和我丈夫的關系。”
中村恒子的丈夫是個喜歡喝酒的人,恒子說他雖然認真對待工作,但是幾乎每天都要逛幾家酒館,直到喝醉了才回家。“他絲毫不考慮家計,花錢大手大腳,還常常呼朋喚友吃吃喝喝。他的工資只有很少一部分交給家里,育兒、家務他也從不幫忙。為了這個家,我不得不努力賺錢,一邊養育兩個兒子,一邊接待眾多患者,還需要在門診和病房值班,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
恒子說自己不止一次考慮要和丈夫離婚,但是她認為若離婚,孩子的婚姻和就業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她決定在兩個孩子結婚之前不離婚。那么,如何緩解和丈夫的矛盾?恒子說:“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放下期待’。我想通了,不管我再怎么苦口婆心地勸說,他也不會改變心態。那么,我只能考慮自己要如何改變。這樣決定后,我就放下了煩惱,因此與丈夫的矛盾也少了。”
想努力改變丈夫時,恒子說自己也十分痛苦,會感到氣憤、后悔、難過。但是,當她意識到“改變丈夫是不可能的”而放棄這種努力以后,“我反而如釋重負,也很少出現憤怒、難過的情緒。我就只需要考慮,如何心平氣和地與我丈夫相處。他晚上喝完酒回來已經是深夜,所以,我們基本不見面。但他喝醉了回到家里,就會變得嘮嘮叨叨,我和兒子們只好分工合作,輪流聽他嘮叨。因為我有工作,所以在生活中常常需要兒子們配合照顧他。我不再試圖改變丈夫,而是思考如何把傷害降到最低。”
想通之后,恒子說自己全力以赴地工作,工作也成了恒子的寄托,“如果有一個心靈支柱或寄托,就能克服很多壓力。這不僅限于養育孩子,無論是什么事情,只要能讓你找到生活的意義,就能堅持下去。”
恒子奶奶感嘆“世間的事也很奇妙”,她說丈夫年輕時脾氣暴躁,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很少在外面喝酒了,兩人的相處也變得容易多了。“人年老后會變得平和,可能是覺得和別人發生沖突很麻煩。兩個兒子結婚以后,我丈夫明顯改變了,我們最終沒有離婚,仍然在一起生活。”
中村恒子的丈夫患有腦梗,“等到孩子們終于能夠自食其力,我們也抱上孫子之后,他的腦梗反復發作。當我正準備辭職專心照顧他的時候,他卻因為胸部動脈瘤破裂去世了。我待在家中無事可做,后來在一家相熟醫院的邀請下,76歲的我重新開始每周6天上班的生活。”
通過專注于工作,讓自己擁有一個遠離家庭壓力的場所,是恒子保持心態平和的方法。現在有很多人被“自我實現”的觀念所困擾,很難以平和心態對待工作。期望越多,目標越高,理想和現實之間就越容易產生差距,從而心里產生不滿和壓力。對此,恒子奶奶建議調整,“目標高遠并不總是好事。雖然像我一樣,目標和期待過低可能也是個問題,但如果目標過高讓人感到痛苦,就應該稍作調整。”
遇到性格不合的人,就保持距離,減少與他們相處
人際交往問題讓很多年輕人頭痛,問恒子奶奶面對性格不合或沒有禮貌的人,是否會感到心煩意亂?她回答說:“我當然會遇到性格不合的人,這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距離,盡量減少與他們相處。”
在恒子奶奶看來,在職場,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是有勇氣舍棄,然后明確自己的立場,“想要改變別人很難,畢竟我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沒有資格要求別人改變。我一直注意和別人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觸,因此,我很少因人際關系而心煩意亂。”
如果遇到同事沒有很好地完成她分配的任務,或者工作方法不對,恒子奶奶說自己會通過溝通來解決。“首先,我會避免使用攻擊性語言。比如,‘我是這樣考慮的,你呢?’‘你那樣做有什么理由嗎?’如果確實需要對方改變,我會建議他:‘我認為這種方法更好,你可否試著改變一下?’但是需要注意,我們在提出要求時不要指責對方,而是拜托對方。不要從一開始就把對方視為敵人,而是在溝通中了解彼此的立場。的確,對立沒有任何好處。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認真傾聽對方的需求和意見非常重要。”
在人際關系中,缺乏溝通往往會帶來壓力,幫恒子奶奶做《人間值得》《活得通透》這兩本書筆錄的心理醫生奧田弘美說她在為企業員工做咨詢工作時,發現很多人不會認真傾聽對方的話,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奧田弘美建議大家要鼓起勇氣和對方溝通,嘗試互相理解,達成共識。即使人們難以面對面交談,也有很多辦法進行溝通。
恒子奶奶對此表示認同,她說自己就經常用電子郵件來處理棘手的事情,“發電子郵件很方便。當面難以溝通的事情,如果用文字表達,有時就能平靜且有邏輯地溝通。當然,如果嘗試各種溝通方式后,仍然無法緩解壓力,那就要做進一步的打算。這時,最好放下想要說服或改變對方的想法。”
有很多患者找恒子奶奶咨詢人際關系壓力的問題,恒子奶奶認為現在的人對他人的要求過高,比如“上司不讓我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下屬不聽話”等,她說:“我對工作幾乎從來沒有不想做這個、不想做那個的想法。領導分配給我的工作,我就會盡力完成。我對領導也不曾感到不滿。我既沒有想過要出人頭地,又不尋求他人認可。即使我在職場最低的位置上,也不會介意,只要完成領導安排的工作,并且能獲得報酬,我就心滿意足。”
恒子奶奶認為:當你真正想要“遵從內心而活”,就不會被外在多余事情所困擾。所謂多余的事情,就是“想要變得偉大”“想被大家認可”“想擁有更多的金錢”……也就是“想更加怎么樣”這種欲求。
享受獨處,與他人距離越近,越容易產生壓力
恒子奶奶與人相處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她懂得享受獨處的時光,也能享受自在的人際關系。即便是對待家人也保持這樣的心態。
恒子奶奶說自己性格內向,懂事時正好經歷戰爭時期,為了生存已經耗盡心力。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多交朋友,也無暇顧影自憐。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參加工作后,也只是與合得來的人做朋友。她笑說自己可能是沒有交朋友的欲望,“我覺得和朋友和諧相處就像跑步、唱歌一樣,是一種天賦。我就沒有這種天賦。而且,我在生死難料的時代度過青春,所以只要能維持生計,我就心滿意足了。對于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沒朋友、孤獨沒什么大不了的。”
對于“朋友越多越好”的觀念,恒子奶奶說自己從不認為朋友少而覺得丟臉。“我反而覺得,如果有100個朋友,就會活得很辛苦。當我們和別人相處時,或多或少都要忍耐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說的話,不是嗎?面對不喜歡的朋友,我總會在內心猶豫哪些話該說,相比之下,一個人獨處反而會輕松得多。”
有些年輕人說自己周末獨自度過的時候,突然想到“我是一個寂寞的人嗎”,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和別人愉快地吃飯或游玩的照片,于是內心厭惡自己……對于這種想法,恒子奶奶直言不諱地說:“現在的人想得太多了吧?他人如何生活,對我絲毫不重要。有的人雖然朋友眾多,表面上很開心,但內心卻小心翼翼,局促不安。如果是獨自一人,就不必顧忌他人,可以悠閑舒適地度日。”
從16歲起,恒子奶奶就不再依靠任何人,在她看來,自己根本不需要與人勉強地相處。“即使是至交好友,價值觀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朋友在一起相處久了,就會發現彼此的差異。我很在意這一點,所以和朋友相處時我會保持適當的距離,有時還是感覺獨處更輕松。”
恒子奶奶坦承自己也會感到孤獨,“但孤獨是一件可恥的事嗎?因為孤獨而感到自卑,我覺得很奇怪。我認為人感到孤獨是很自然的事,我反而覺得沒有獨處的時間很痛苦。獨處時不必在意別人的感受,一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認為獨處是不可或缺的寶貴時間。如果我們不擺脫‘獨處丟人’‘孤獨悲慘’這些奇怪的成見,就無法享受獨處。”
在恒子奶奶看來,很多人害怕或不習慣孤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必須做些什么”這樣的成見。“其實獨處時什么都不用做。我會盡情地偷懶。我喜歡躺在沙發上曬太陽,或者一邊看電視一邊發呆。如果有什么想做的事,我就慢慢做。現在的人總想著‘有太多事必須要做’,仿佛被時間追趕著。我有時覺得,我感受到的時間流逝可能跟現在的年輕人有所不同。我會用手機發短信,但是不會像年輕人那樣一直用智能手機看新聞和視頻。因為我只通過電視和報紙獲取信息,不會通過社交網絡去了解其他人的生活,所以也就沒有與他人比較的機會。獨處的時光緩慢流逝,我會怡然自得地享受這段時光,不需要顧忌他人的感覺。”
恒子奶奶說自己不會感到莫名的緊迫感,也不在意別人做什么。“我有時會發呆,如果想起要做什么就去做。我完全是自由的。擁有自由的獨處時間,也是老年人在兒女獨立后的特權。40歲左右,孩子基本上已經長大,從那時起,我開始不定期地參加巴士一日游。我想,肯定也有人跟我一樣是獨自參加的,偶爾和同樣獨自出游的人聊聊天,我會很開心。”
在恒子奶奶看來,與他人距離越近,越容易產生壓力。“有些人可能會說家人例外,但其實是一樣的,與人相處的秘訣就是保持適當的距離。其實,如果想減少社交壓力,我們最需要做的不是與他人保持距離,而是與自己和睦相處。我認為,最好不要跟合不來的人交往。人們往往以為朋友越多越好,但接觸的人越多,遇到價值觀不同的朋友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們會因此氣憤、沮喪,總之,沒有好事。真是麻煩啊。”
有意識地思考自己人生的終點,就會努力過好每一天
對于長壽秘訣,恒子奶奶說:“直至今日我只是平心靜氣地做好人生每個階段應該做的事情,不知不覺地就迎來93歲。”
恒子奶奶非常坦然地看待死亡。她說:“孤獨的死去也非常好,擔心死亡的方式毫無意義。”她經常叮囑長子:“絕對不要做延長壽命的搶救。如果發現我倒在地上,還有呼吸,就先放一會兒。如果那時候被送去醫院,醫院肯定會搶救。確定送到醫院后剛好能死,再叫救護車。”
有人問她是否害怕死亡,她回答說:“無牽無掛,瀟瀟灑灑地死亡,挺好的,我一點也不害怕孤獨地死去。”
恒子奶奶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她不會為過去和未來憂心。在她看來,無論如何,人們都不可能掌控未來;無論多么后悔,人們都不可能改變過去。人生的選擇沒有正確答案,我們唯有盡力做好眼前的事。很多事情都是“只要結果是好的,過程不重要”,即使現在遇到不順利的事情,一想到漫長的歲月后也有可能迎來好結果,就對人生燃起了希望。心靈與身體一樣,需要悉心照顧,如果過度地苛責自己,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恒子奶奶說,也許某一天,她也會罹患不治之癥或者遭遇事故。“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意識,我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把今天能做的、想做的事做好,把應該說的話說出來。有意識地思考自己人生的終點,你就會努力過好每一天。如果你每天堅持這樣做,不斷積累,在抵達人生的終點時就不會有太多遺憾。即便有些事情沒有做完,但你知道自己已經耗盡心力了。
在恒子奶奶看來,人生的滿足感并非由別人決定,也絕不應該追求和別人同樣的生活。“因此,請務必意識到‘這是你自己的人生’。只有這樣,人才會活出自己。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一直被他人影響而疲憊不已,那么就想想這句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