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06:34:33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
文化感悟:“一個國度、一座城市的文化程度較高,首先來自這里的人的文明程度,第二來自每一個人對于好的文化有認同感。這兩點能做到的話,北京就是我們全國14億人都向往的首都了。”
已經73歲的著名作家梁曉聲剛剛完成自己的最新、也是最后一部長篇小說《父父子子》。他告訴記者,自己的“梁記面食店”要關張了。回顧畢生文學創(chuàng)作,他說自己直到年近60歲才悟到,“絕大多數(shù)現(xiàn)實主義經典作品都不約而同地,不僅寫人在某種情況下是怎樣的,還寫出了人應該怎樣的。正是通過文學作品不斷強調人在現(xiàn)實中,到底應該怎樣,人類才會進步。”昨天,梁曉聲作為2022北京文化論壇的嘉賓,圍繞“傳承·創(chuàng)新·互鑒”主題,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若論自己的創(chuàng)作生涯有什么轉折點,梁曉聲認為2002年起調入北京語言大學任教,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觸動非常大。他在課堂上講“中國的大學中文系底線就是評論,學中文必須具備評論的能力。”同時他也思考:文學評論有尺度嗎?今天大家所說的經典是憑著一種什么樣的根據(jù)來確定的呢?進而他又去探尋人類與文學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反復研讀中外經典、回顧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得出結論“經典實際上是指作品的人文價值取向:那些經典的作品不約而同的,不僅寫人在某種情況下是怎樣的,還寫出了人應該怎樣的。而‘應該怎樣’,就包含我們大家所說的做人要正直”。
身為教師的梁曉聲經常跟學子們講,毛蟲化為蝴蝶是個痛苦漫長的過程,但是從蝴蝶再退回毛蟲,過程就相對較短。“我們今天所遵循的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則,可能是經過幾千年的文化而化來。但如果人類再退回到叢林法則,退到和動物差不多,很可能只要一兩個世紀就可以了。”
文學當然也有娛樂功能,梁曉聲并不否認這一點,但他強調還是不要忘記文學藝術潛移默化的以文化人作用。
文學的教化作用自然要借助閱讀來實現(xiàn)。面對年輕人的文化休閑選擇,梁曉聲主張在有條件的時候還是盡量多讀書。“現(xiàn)在人們家里最不缺的就是電插頭,若是家里也不缺書架,好的家風、好的文化傳統(tǒng)就能代代相傳。”而提到讀書,梁曉聲又談到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北京的各級圖書館做得不錯”。比如,有些區(qū)在努力做到15分鐘圖書館服務圈,有的則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他對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出了中肯建議。“一個國度、一座城市的文化程度較高,首先來自這里的人的文明程度,第二來自每一個人對于好的文化有認同感。這兩點能做到的話,北京就是我們全國14億人都向往的首都了。”
關鍵詞: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