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熱聞】清醒會痛苦,但總比憑著幻象討歡喜強

2022-07-12 05:43:31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不得不說,我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人都能帶給我哲學性的思考。

比如我處理過的一個在站口擾序拉活的黑車司機。這人平時特別油嘴滑舌,我也從沒把他那些不著四六的話放在心上。但那次處罰他的過程中聽他閑聊了一件事,我覺得還挺值得玩味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他說他其實從小是被人領養的,養父母對他還行,除了自己不太上進之外,生活一直還算差強人意。二十歲出頭的時候,他從別人口中得知了自己生身母親的近況,進一步打探,又知道了她的詳細現住址。

當年他母親是因為未婚先孕生的他,生下之后就托人把他送給別人撫養,并且從沒看望過他這個親兒子,所以他根本不記得她的樣子。于是他做了一個決定,要親自去一趟她家,見一見這個人,哪怕是隨便聊幾句也好。

我心想,見什么?一個拋棄孩子多年并且毫無悔改之意的人,兩人唯一的關聯可能就是DNA里那些字符了吧,就好像我們法醫鑒定意見里的名詞,“生物學母親”。

有這閑工夫還不如好好孝敬養父母。

但我沒有直截了當提出來。因為我知道他一貫行事乖張,做出多出格的事兒也不稀奇,同時作為一個喜歡聽故事的人我也隱隱生出了些許獵奇心理,萬一這事兒后來有反轉呢?比如當年有什么隱情,終于解開了什么誤會,等等。

隨后他告訴我,他去他生母家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比如找了個中間人提前跟生母打了招呼,還讓那人陪自己同往,又特意湊了兩千塊錢,當作“見面禮”。

我實在是憋不住了:“這錢是啥講頭?”

他脫口而出:“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覺得不能空手上門,挺不好看的,買東西吧,拿什么又都挺別扭的。”

“然后呢?”

然后他就去了,結局平平無奇。他們兩個人,加上親媽和她現任丈夫,四人坐在不大的客廳中大眼瞪小眼,很客套地聊了二十分鐘。一對如假包換的親生母子,在二十多年后的重逢時光里,刻意避諱著當年那些不堪往事,聊的話題無序又吊詭,所有的一切無關宏旨匆匆略過,空氣僵硬得幾乎伸手就能摳出“尷尬”二字。

最后,他放下錢,在親媽無比客氣的相送中,跨出了那個家門,從此再無聯絡。

我說:“你這是何苦呢?她也沒想找你,而且早就有了自己的生活,說不定她早就把你忘了。要是我,我才不去呢。”

他想了想,問我:“哥,你說得輕松,你要是活了二十多年,忽然知道了自己是打哪里來的,難道一點兒都不好奇嗎?你不想看看真正生你的人,從樣貌到說話辦事,到底什么樣嗎?”

我沉默了一會兒:“那你也可以偷偷過去看吧。”

他搖搖頭:“要是不試著跟她聊聊,我怎么知道她其實并沒有多么想見我呢?見了之后,我也滿足好奇心了,同時也就死心了。后來再也沒動過去找她的心思。”

沒來由地,我背后像中了一箭,不覺正了正身子。

不見上生母一面,會一直覺得有個親媽在遠方疼念自己,這是如星火般的期望,卻也是如水中月般的執念。如今試著見了,發現這只是一場虛空大夢,那就趕緊醒來,停止一切內耗。

平日里,我何嘗不是對待某件事或者某段感情始終抱有著若有似無的期待。但我懼怕求證,懼怕求來一個自己難以承受的結果,所以我寧愿留給自己一息尚存的希望,也不愿去主動敲醒那個沉睡著的、可能殘忍的真相。現在想想,那不是希望,那只是我在懦弱中假裝安全而已。

人真的要學會“試試”和“放下”,對生活勇敢一點兒,清醒灑脫地做自己,偶爾也會痛苦,卻也總比憑著幻象討歡喜強。

就像是《綠皮書》里那樣說的:“這世上到處都是害怕主動邁出第一步的孤獨之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