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1 06:21:06
來源:北京日報
繪本《英雄之城:武漢戰“疫”圖記》去年底出版,看著大紅封面,內心非常感慨。本書以100畫稿+文字的方式,分為臨危受命、共渡難關、戰疫曙光三個部分。
用歷史的眼光看,中華民族在時間的長河中,遭遇過各種危機,我們的先人用勇氣和智慧,一次次化危為機。2020年的武漢戰疫,對武漢人民、全國人民都是嚴峻的考驗,但終究挺過來了。這一年的上半年,武漢戰疫打響沒多久,我就有強烈的沖動,一定要用一種方式記錄這座城市歷經的“震顫”。我決定用繪畫的方式,進行直觀、藝術地再現。
2020年上半年,正值武漢戰疫期間,我和家人生活在這座城市里。2月中旬至4月初,大約50天時間里,我潛心創作武漢戰疫主題畫稿。創作圖像素材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方面有感于單位疫情防控的感人故事,另外一方面對武漢戰疫有關圖片新聞進行藝術提煉。在此之前,我雖然圍繞某一個特定的選題創作過不同系列的主題畫稿,可是從如此宏觀的維度展現一個重大事件還是首次,挑戰不小。
創作中,我無意畫一個個具體的人,而是著墨于武漢戰疫中的不同群體。醫務人員、人民子弟兵、警察、醫院建設者、社區工作者、志愿者、快遞小哥、廚師、教師、記者、居家的市民等,都是我描繪的對象。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以不同的方式抗擊疫情,都是平凡的英雄。在作畫手法上,以線條造型為主,融合素描、版畫、中國畫的多種技法;在作畫風格上,去粗取精,省去繁縟的細節刻畫,盡量做到人物的形神兼備。這些畫稿中的多數人物形象,都戴著口罩,這也決定了武漢戰疫100幅主題畫稿的特殊性和紀念性。
武漢戰疫主題畫稿的創作過程,是有故事的。當時家里沒有專門的畫紙,就用普通的打印紙替代;沒有專業的畫筆,就用普通的鋼筆。作畫的過程得心應手,幾乎每一幅畫都是一氣呵成。若在平常,這是我不敢想象的。
家里太小太擠,沒有專門的桌子供我畫畫,女兒平時做手工的矮圓桌,就成為創作的“戰場”。夜晚,家人都熟睡了,我就攤開紙筆,坐在小板凳上,彎著腰,趴在小圓桌前一筆一筆地畫。創作中,我經常忽略了時間的存在,不知不覺畫到第二天凌晨。當我畫完一張,打算站起來時,發現雙腿麻木冰冷。
創作期間,我時常要到單位值班。有一次,兩張畫稿忘記放到抽屜里,晚上回來時,發現畫稿被女兒涂得亂七八糟。我又氣又惱,想好好教訓一下她。可是看著女兒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那調皮的壞笑,我的心軟了。女兒每天不能出門,已經讓她受委屈了。在武漢戰疫主題系列畫稿中,我專門描繪了女兒懶洋洋坐在沙發上看圖畫書的樣子,以及她身邊的各種玩具。我還描繪了她在廚房里跟著奶奶學切菜的模樣。她有兩天叫嚷著到外面吃好的,我很是心疼,于是畫了一張孩子睡覺夢見美食的場景。不僅是我的女兒,武漢多少孩子,不是這樣呢?
每每畫完幾幅,我便在微信朋友圈“秀”一下,師友們紛紛點贊,也提了一些中肯的改進意見。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畫,而是和很多人一起“畫”。2020年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漢,終于“解封”。而此時,我的100幅戰疫主題畫稿全部完工。媒體紛紛進行報道,人民日報微博還配上題為《素描英雄,為時代立傳》的短評:“100幅鋼筆畫,無法記錄戰疫全過程,但每一個瞬間都定格了英雄的不凡。英雄就在我們身邊,他們樸實無華,沒有豪言壯語,但值得我們每個人感懷。素描英雄,為他們立傳,就是為時代立傳,就是弘揚時代精神。”
《英雄之城:武漢戰“疫”圖記》中20幅畫稿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回想武漢戰疫的那些天,我目睹了我們的城市,從最初的惶恐不安到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抗擊疫情,人們不畏困難、守望相助、患難與共,武漢和武漢人民,無愧“英雄”二字,封一座城,護一國人。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