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8 07:35:00
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冬奧會的精彩,凝結了無數人的汗水與才智。無論是殫思竭慮的獎牌設計者、曾經為國爭光的巾幗健兒,還是默默工作的志愿者。他們每個人,無分臺前幕后,無論有名無名,皆是英雄。向所有為北京冬奧會貢獻力量的人們致敬!
會徽、吉祥物、火炬和獎牌,無疑是歷屆奧運會高光設計品。它們既凝聚著設計者的妙思與創意,也向世人傳遞著舉辦國的文化特質與審美。
閃耀本屆冬奧賽場的獎牌“同心”,寓意“五環同心,同心歸圓”,表達的正是“天地合·人心同”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象征奧林匹克精神將地球村民聚在一起。
設計者杭海,繼14年前推出“金鑲玉”之后,此番憑借新作,成為奧運史上首位“雙奧”獎牌設計師。
言及兩度參與奧運設計,除了“特別興奮”,杭海對奧林匹克運動也多了幾重認識,“比如鼓勵文化的多元性。每一份設計草案,我們都希望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藝術特質融入進去;再就是對運動員的尊重與敬意,我們設計獎牌的過程,無時無刻不在考量運動員希望獲得一塊怎樣的獎牌。”
在他看來,當年“金鑲玉”的設計聚焦于材質,而“同心”的創意則更多來自對玉璧形制和傳達意義的研究。《說文》里如此釋璧:“瑞玉,圓器也。”玉璧為一種呈圓板形、片狀、中部有孔的玉器,其使用年代之長、品種之多,皆非其他玉器能與之媲美。歸納而言,玉璧的用途可分為:一為禮器,周禮有“以蒼璧禮天”之說;二為佩玉,早在戰國至漢代,以璧為佩飾即已風行;其三,作禮儀饋贈之用。
“古代玉璧有三環也有五環,體現的是‘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日行軌跡,表達了古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杭海透露,“同心”獎牌設計融入了來源于西漢南越王墓同心圓紋玉璧和距今5300年的含山凌家灘玉璧的視覺元素。他希望獲獎運動員拿到這塊獎牌,在撫摸它的時候,能清晰感知到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細節——圓環做打洼處理,取意傳統弦紋玉璧;上面淺刻裝飾紋樣,均來自中國傳統紋樣,其中冰雪紋表現冬奧會的特征,祥云紋傳達吉祥的寓意。而圓環上刻著24個點及運動弧線,取意古代天文圖,象征浩瀚無垠的星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如今呈現于世人面前的設計,絕非靈感偶得,而是傾注了設計團隊的心血。早在2020年5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面向全球征集獎牌設計方案之初,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杭海與產品專業教師李文龍、首飾專業主任劉驍便組建起獎牌設計小組,央美部分研究生與本科生也參與其中。此后的四百多個日日夜夜里,加班加點就成了團隊的家常便飯。
從“金鑲玉”到“同心”,杭海笑言,這一次要比上回輕松。不為人知的是,當年鑲入獎牌里的那塊玉要保證摔不碎,“那個是真難。”而且,由于初次出征,他和團隊可謂絞盡腦汁拿出絕活兒,擊敗競爭對手。十數載已過,杭海坦言自己再出征時心態平和多了,“重在參與”。
他回憶,團隊前前后后做了約20個成型的方案,最終交上了8個方案。直到2021年9月才最終確認“同心”方案勝出,“其實我們自己內心也傾向于這個。”據了解,團隊出于保密需要,在修改階段還給這款獎牌起了個代號“月餅”——一塊比想象中沉得多的心血“月餅”。由方案到實物,依然有不短的路要走。“真正的壓力在后期的修改,面對不盡相同、甚至完全相左的各方聲音,你需要做出甄別,因為全都聽進去的話,最終可能做出個‘四不像’或者干脆做不出來了。”杭海將這個過程界定為“煎熬”。他以獎牌上的紋樣為例:一開始設計小組計劃選取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歷朝歷代特點的紋樣,在幾經修稿后,才確定下來祥云紋和冰雪紋。“因為2008年奧運的核心圖形就是祥云,這次加上祥云體現北京雙奧之城文脈的延續。”杭海解釋說,冰雪紋屬于全新創造,因為傳統紋樣里面沒有冰雪紋,只有冰梅紋,“團隊把梅花置換成雪花就生成了冰雪紋,以契合冬奧主題。”
“蒼璧禮天,黃琮禮地。”杭海和他的團隊以玉禮贊奧運賽場的勇者、佼佼者,“或許他們還會將它傳予子女,及至代代承傳。時光會流逝,美將永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