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說說,這上古時期就有的“冰雪奇緣”

2022-01-31 07:35:03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華民族自古便與冰雪有著不解之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不僅學會了抵御冰雪的嚴寒,更學會了利用冰雪、觀賞冰雪、嬉戲冰雪。冰嬉,是古代冰上運動的總稱,集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上足球、冰上雜技等項目于一體。在冰雪運動這方面,你會感嘆于古人的會玩,也會驚嘆于當時的技術之高深。

冰嬉最早起源于何時?唐宋明清說都有

據說中國的冰雪運動,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經》里的記載,當時有個釘靈之國,“其民從膝以下有毛,馬蹄,善走”。對此,一種流行的解釋是說,這是因為釘靈國位于北方極寒之地,常年下雪,人們習慣穿帶毛的長筒靴子,腳踏滑雪板走路,所以行動速度極快。《山海經》的內容多荒誕,且里面并未有關于滑雪的明確記載,所以這種說法大概只是人們的一種臆想。

一種說法認為早在隋唐時期就出現了冰嬉運動的雛形。《隋書·北狄傳》有記載:“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韋,分為九部落,繞吐紇山而居……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俗皆捕貂為業,冠以狐狢,衣以魚皮。”北室韋人“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南、北室韋皆為我國古代東北部少數民族,在北方嚴寒、積雪甚深的地理環境下,當地人創制“騎木而行”這一安全省力的交通方式。

《新唐書》中也有拔野古人“乘木逐鹿冰上”和木馬突厥部落的人“乘木馬馳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輒百步,勢迅激”的記載,這段繪聲繪色的文字,使得我們可以想象到古人冰雪中的風采。所謂木馬,就是把特制的長條木板縛于腳下,以增大接觸面積,不致陷落,其動力則靠雙手使用支在腋下的曲木來撐動,也就是今天的滑雪板和杖的形制。其長寬尺寸,在《文獻通考》里還有記載:處于東北邊遠地區(約黑龍江出海口附近)的“流鬼”民族,“地氣早寒,每堅冰之后,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系于其上,以踐層冰,逐其奔獸。”但從文獻記載來看,這些少數民族冰雪運動只能說是一種出于生存需要的活動,并不能稱其為真正的冰雪運動。

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北宋說”,理由是廣泛被引用的一條“史料”:《宋史·禮制》中有記載稱“幸后苑觀花,作冰嬉”。許多人將這條記載作為冰嬉在歷史上的最早記載。然而,事實上,《宋史》中并無這條記載。而且,按照北宋都城開封的氣候來說,“賞花”與“冰嬉”根本沒有重合點。按《宋史》所記,賞花活動都在暮春初夏進行,而這個季節,冰早已融化,沒有作冰嬉的水域條件。而整個宋代,水戲都非常盛行,每年的金明池水戲都是一場盛宴。所以,“冰嬉”很可能是“水嬉”(水戲)的訛誤。

還有人認為冰嬉開始于明朝,但史料中只有冰床的記載,和冰嬉并不是同一概念。如明朝太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曾記載說:“陽德門外,冬至冰凍,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一人在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飛。”

而真正將其作為一種體育運動,要到清朝時期。滿族崛起于白山黑水,有較長的冰雪期。滿族的滑雪器具不僅有“木馬”,還有“狗車”。《欽定滿洲源流考》卷二十記載道:“開元路有狗車、木馬,輕捷利便。木馬形如彈弓,長四尺,闊五寸,一左一右系于兩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馬。狗車以木為之,其制輕簡,形如船,長一丈,闊二尺許,以數狗拽之,二者只可于冰上雪中行之。”可以看出,“木馬”發展到后來,已與今天的雙滑雪板基本一致了,而所謂的“狗車”就是狗拉雪橇。

隨著在冰上生產生活越來越得心應手,人們又逐漸開發出了許多冰上運動。1623年的正月,由努爾哈爾親自主持,在遼陽城附近的太子河冰面上,舉行了一次迎春盛會:首先進行男女冰上比賽活動,男子比賽冰上搶球,女子比賽冰上跑,最后舉行冰上大筵,這作為滿族宮廷冰上活動的開端,被載入歷史。入關后,滿人將其傳統的冰上運動帶入關內,既為軍事操練,也用于娛樂,稱為“國俗”。

沉浸式觀賽,“觀眾們”坐“床”看比賽

古代的冰嬉運動會上總是會出現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冰床。冰床,也稱“拖床”,是一種冰上滑行用具。其實,冰床的歷史要遠遠早于冰嬉,早在北宋時期,我國的海河流域,曾有文獻記載了這里冰上活動情況。在冬季的水淀塘泊,出現了可以在冰面上人力牽引運載蒲葦的拖床,可以乘人、載物。這種冰床,從宋代到清代一直在使用。

利用冰床作為冰上運輸工具,宋人筆記中已有記載,稱作“凌床”。據《江鄰幾雜志》:“雄、霸沿邊塘泊,冬月載蒲葦,悉用凌床,官員亦乘之。”雄、霸即雄州(今河北雄縣)、霸州(今河北霸州),是宋遼兩國的交界處,也是宋朝北部邊境的戰略要地。這些地區冬季河溝湖泊結冰,人們已使用凌床在冰面上載運蒲草蘆葦。至于從“凌床”變為“冰床”可能跟“凌”音同“靈”不吉利有關,據《過夏雜錄》卷六“冰床”:“北人呼冰為凌,凌音同靈……今直呼冰床是也。”

在明代北京城,冬季乘坐冰床已經比較盛行。《帝京景物略》卷一“水關”載:“冬水堅凍,一人挽小木兜,驅如衢,曰冰床。”此處的“冰床”,為一人牽拉的一種木制的簡便轎子。明代萬歷年間,對于宮中水域管理寬松,老百姓常在冬季進入皇城內外的水域活動。貧困的百姓經常有拉冰床來糊口的。寒冬臘月,冰厚的時候,經常可以見到交拉如織的情景。這種冰上生意十分興隆:“遇雪滿林皋,坐拖床者艷素雜遝,交拉如織,亦有興豪乘醉而頻往來者。”乘坐冰床已成為明人冬季戶外嬉樂方式之一,“明時積水潭,嘗有好事者,連十余床,攜榼籃酒具,鋪氍毹其上,轟飲冰凌中。”他們將幾張冰床甚至十幾張冰床用鏈子連在一起,置酒案于冰床之上,喝酒聊天。

冰床長約五尺,寬約三尺,一般用木頭做成,有些類似于我們今天的雪橇,清末民初,出現了“冰橇”這一名稱。和普通冰床相比,觀看冰嬉所乘坐的冰床要華麗得多。王公大臣所乘冰床配有御寒兼裝飾的車箱。“清制,西苑門內,有冰床,為王大臣設,床甚華美,如綠呢車箱,行絕駛。”皇帝的冰床更大,“似蹋無足,似車無輪。”大冰床用黃色緞子圍起來,有龍鳳花紋,從遠處看就像是一頂大轎子。但是它不是由人抬著走的,而是由八個人從后面推著行進的,下面裝置了利于冰上滑行的鐵條。

清代查揆撰寫的《燕臺口號一百首》中說:“河頭凍合坐冰床,偷得舟行陸地方。更有拋球人奪彩,一雙飛鳥欲生芒。”原注云:“冬月冰堅,以平板作床狀,下用二足裹以鐵,一人引繩,名‘冰床’,亦曰‘拖床’。又嘗于冰上弄球擲彩為冰嬉。”

乾隆皇帝在做皇子時就喜歡乘坐冰床,當了皇帝以后,對冰床的喜愛有增無減。在乾隆帝御制詩中有很多關于乘坐冰床的詩句。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他坐冰床前往瓊華島上的悅心殿觀看冰嬉,為此寫下《坐冰床至悅心殿》一詩:“筠沖賜宴有余閑,瓊島韶光暖鏡間。尚可翠鸞輕舵試,徐過玉虹一橋彎。凍酥岸覺看波漾,春到物知聽雁還。今日悅心真恰當,窗憑積素慰開顏。”

錢維城根據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作《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繪制的詩意圖中,黃幄冰床即為乾隆乘坐的冰床。此特制的冰床,是專門供乾隆在太液池上冬日里乘坐滑行,觀賞銀裝素裹、蒼茫浩渺雪景的。而乾隆更是與傅恒、尹繼善、劉統勛等28人做《冰床聯句》,記載了冰床的歷史、冰床的功能以及乾隆乘坐冰床閱冰嬉時的情景等。

《燕京歲時記》記載:“冬至以后,冰變得很厚。十剎海、護城河、二閘等處都有冰床。大雪過后天晴之時,周圍一片銀裝素裹,仿佛行走在玉壺之中,真是人生一大快事。”清人楊靜亭《都門雜詠》中有詩句形容冰床受歡迎的程度:“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輕。風和日暖時端坐,疑在玻璃世界行。”

冰鞋也是技術流,單冰刀、雙冰刀任君選擇

冰床畢竟只是一種冰上交通兼觀看工具,而要在冰上做出各種旋轉跳躍的高難度動作,自然離不開冰鞋。最早的冰鞋是從冰刀演化而來的,人們為了便于在冰上行走,就把牲畜的脛骨縛于腳下。后來人們對冰刀進行改進,在一塊木板的底部固定鐵條或鐵片,再將木板扎緊在鞋上,稱為冰鞋。早期的冰鞋稱為“烏拉滑子”,就是把嵌有滑條的木板縛于烏拉鞋的底下,手持木杖滑行于冰上,大約出現在11-12世紀之間。

清朝出現了含有鐵質材料的冰鞋。《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冰鞋以鐵為之,中有單條縛于鞋上,身起則行,可能暫止,技之巧者,如蜻蜓點水,紫燕穿波,殊可觀也。”所謂“單條”,其實就是一種“單冰刀”滑冰鞋。乾隆在其《冰嬉賦》"序”中說:“國俗有冰嬉者,護膝以芾,牢鞋以韋。或底合雙齒齧凌而不踣焉。或薦鐵如刀,使踐冰而步逾疾焉。”“雙齒”類似于今天的“雙冰刀”滑冰鞋。雙冰刀比較平穩,適合初學者練習。與現在的冰刀不同的是,清代的冰刀都比較短,鞋的后跟有一部分下面沒有冰刀,這樣可以在需要時用鞋跟觸及冰面以便停止滑行,或改變滑行方向。

據《帝京歲時記勝》記載:“積雪殘云,景更如畫,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鐵齒流行冰上,如星馳電掣,爭先奪標取勝,名曰溜冰。”簡單幾句,把滑冰中精彩的花樣動作描繪得惟妙惟肖。含有鐵條、熟皮等材料的冰鞋以及護膝的出現,表明清代滑冰器具已經相當先進了。據考證,如此制出的冰鞋,和西洋傳來的式樣區別不大,甚至更為精致。

清朝還有帶毛豬皮的冰鞋,這是一種特制的冰鞋。清朝有一種冰上運動名為“打滑撻”,非常類似于今天的高山滑雪。在冬季選一個比較陡的坡,用水澆注成冰山,高大約有十米左右。滑雪勇士們從最高處滑下,以到地不摔倒為勝。之所以要用毛豬皮的冰鞋,是因為打滑撻從高處滑落,需要非常光滑的冰,同時冰鞋也要非常滑,以盡可能減少與冰的摩擦。

清朝時,西苑三海(即太液池)成為皇家的禁地,冬季池面結冰后,自然也就成為皇家冰上活動的專用場地,普通百姓是不能入內的。據高士奇寫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一部史料筆記記載,當時的冰上搶球“每隊數十人,各有統領,分伍而立,以革作球,擲于空中,俟其將墜,群起而爭之,以得者為勝。或此隊之人將得,彼隊之人蹴之令遠。歡騰馳逐,以便捷勇敢為能,本朝用以習武。所著之履,皆有鐵齒,行冰上不滑也。”這時的鞋底下前端裝有帶齒的鐵條,隨意滑行,可以制動,還可以踢球,一鞋三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