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何時能迎價值回歸?

2022-03-13 18:32:11

來源:騰訊網

作 者丨吳斌

編 輯丨李艷霞

圖 源丨視覺中國

對于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而言,退市風險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依舊高懸。

3月8日美國證監會(SEC)在官網發布消息,依據《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A)認定5家在美上市公司為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包括百濟神州、百勝中國、再鼎醫藥、盛美半導體、和黃醫藥,這5家公司可于3月29日前向SEC提供證據,證明自己不具備被摘牌的條件。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如果外國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未能提交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所要求的報告,SEC可以將其從交易所摘牌。

這一“過時”消息最終在美國東部時間3月10日持續發酵,導致中概股普遍出現兩位數大跌,最終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3月10日收跌10.01%,創下2008年10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百濟神州收跌5.87%、百勝中國跌10.94%、再鼎醫藥跌9.02%、盛美半導體跌22.05%、和黃醫藥跌6.53%。港股方面,3月11日恒生科技指數收跌4.28%,早盤一度大跌9%,其中百濟神州收跌4%,百勝中國跌5%,再鼎醫藥跌6%,和黃醫藥跌9%。A股方面,盛美上海11日收跌5.40%(盛美半導體為盛美上海控股股東)。美東時間3月11日,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繼續下跌10.18%,再度刷新次貸危機后最大單日跌幅。

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概股下跌是集合了海外加息預期、地緣局勢以及監管收緊三重影響的結果,長期來看我們仍然看好中國海外股票,短期內風險升溫,投資人可以做一些風險對沖,可以考慮能源、材料板塊以及黃金等風險對沖工具。

中國證監會回應

對于5家在美上市公司被列為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中國證監會11日凌晨回應,“這是美國監管部門執行《外國公司問責法》及相關實施細則的一個正常步驟。我們此前已經多次就《外國公司問責法》的實施表明過態度。我們尊重境外監管機構為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加強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但堅決反對一些勢力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錯誤做法。我們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精神,愿意通過監管合作解決美方監管部門對相關事務所開展檢查和調查問題,這也符合國際通行的做法。”

中國證監會還強調,“近一段時間,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持續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開展溝通對話,并取得積極進展。我們相信,雙方通過共同努力一定能夠盡快作出符合兩國法律規定和監管要求的合作安排,共同保護全球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兩國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此外,被列入預警名單的公司11日也作出了回應。再鼎醫藥11日公告稱,SEC于2022年3月8日將再鼎醫藥暫時性地認定為使用目前未經PCAOB審查的審計機構的公司,這在預期內,并且是基于HFCAA法案要求進行的常規性操作。公司被暫時性認定并不意味著本公司將會被SEC從納斯達克交易所除牌。再鼎醫藥預計,隨著各公司提交年度報告,未來更多的公司可能會陸續被SEC加入暫定名單。

百濟神州公告稱,作為一家全球性的生物科技公司,百濟神州一直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以滿足《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要求,并期待保持公司在納斯達克市場、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的掛牌。

百勝中國則表示,除非法案修訂將其排除或審計師進行全面核查,否則其普通股將于2024年初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將繼續監測市場發展及評估所有策略選項。

在退市擔憂情緒拖累下,中概股整體表現低迷。有券商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沖突發生后,歐美交易所已經暫停俄羅斯公司存托憑證和股票交易,這也讓投資者不禁擔憂,萬一中美之間的分歧延續下去,在美上市中概股可能前景蒙陰。

一位資深中概股投資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嘆,去年中概股大跌后自己入場“抄底”,但沒想到“抄在了半山腰”,大家都知道中概股股價處在低位,但監管前景還不清楚的時候抄底還是有很大風險,未來等前景明朗些中概股可能會迎來投資機會。

中概股何時能迎價值回歸?

在海外監管風險拖累下,中概股股價持續頹靡,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去年重挫42.7%,今年股價仍未走出頹勢,不過未來仍有望實現價值回歸。

對于部分符合香港上市條件的中概股來說,未來回港上市是大勢所趨。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由于中資企業海外市場上市須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增大,已有不少中概股選擇回流,而香港已為此做好準備,包括容許設有不同投票權架構,以及不屬于創新產業的公司在港二次上市。這些措施將有利進一步吸納優質中概股在港上市,豐富市場選擇,增加市場流動性,提升香港全球融資平臺的競爭力。

香港史蒂文生黃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曾浩賢表示,美股市場加強監管及中資股估值偏低可作為催化劑,下一波中概股在港股或A股上市可能會集中在2022年三、四季度出現。

整體而言,在股價持續下行后,中概股目前的股價已處于低位。王昕杰向記者分析稱,中國離岸股票的12個月前瞻市盈率是12倍,相對于亞洲(除日本)股票有11%的折讓,比歷史平均7%的折讓幅度更大,預計中國離岸股票市盈率有修復的空間。過去數月中國貨幣政策一直在放松,已將重點轉向保增長,監管方面的力度也在減弱。相比美國和歐元區股票,中國股票估值偏低。

在低估值推動下,中概股已經贏得一些投資人青睞。今年2月,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持倉報告,大舉增持在美上市的中概電商龍頭阿里巴巴、拼多多和京東。SEC文件顯示,橋水基金去年四季度對阿里巴巴的持股數由去年三季度的329萬股增至427萬股,增幅達三成;對拼多多的持股則從192萬股升至266萬股,增幅38.5%;對京東的持股由199萬股升至266萬股,增幅為33.7%。

此外,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也繼續布局中概股,盡管去年四季度對阿里巴巴的持股數由973萬股小幅降至908萬股,但仍是第一大重倉中概股。此外,淡馬錫對拼多多的持股則從2.67萬股大幅增至211萬股,并新進17.4萬股京東股票。

風險方面,王昕杰對記者表示,未來中概股的監管風險仍難以預料,中概股若要迎來趨勢性的價值回歸,可能需要看到當前的風險因素邊際緩解。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李凱琳

關鍵詞: 中概股何時能迎價值回歸 外國公司問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