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補習班的海淀娃”設計可視化快樂海報摘得國際大獎

2023-03-28 09:52:36

來源:北京晚報

近日,全球數據可視化大賽在阿聯酋迪拜舉辦,來自中國北京的李清月和Enrique Mendoza T.組成的團隊獲得大賽海報組三等獎。

世界數據可視化獎(World Data Visualization Prize)自2019年開始推出,對全球所有對設計、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感興趣的人開放。今年的大賽主題核心是:關于社會、政府和人口,我們可以從過去哪些趨勢中學習?現在世界正在發生什么?未來會怎樣?


(相關資料圖)

李清月團隊的獲獎作品“我們快樂嗎?我們的地球快樂嗎?”(Happy people,Happy Planet?)探討的是“可持續快樂”的主題。海報上,她用精致的圖表和地圖探索地球人類的幸福感與消耗環境資源的關系,而在與李清月對話的過程中,也能頻頻發現“快樂”在這個北京姑娘心中的重要性。

不上補習班的海淀娃

如今,29歲的李清月正在美國環境系統研究所公司從事設計工作,住在西雅圖。“西雅圖每天天氣很差。如果今兒出太陽,這對我來說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她時常會想起北京的陽光與湛藍的天空,18歲去美國讀大學之前,她一直生活在這里。

“我覺得我可以代表一個很大眾的北京女生的成長經歷,從小學到高中,我都沒出過海淀區。”李清月對記者回憶道,但和時下人們印象中熱愛“雞娃”的海淀家庭不同,她的成長氛圍是非常寬松和自由的。“普通班、普通成績,不用上補習班的空閑周末,高二高三的時候,還加入了學校的廣告社去設計海報……在這些方面,我又像是一個很不典型的海淀學生,但確實父母沒有給過我任何壓力以及過高的期望。”回想起來,李清月十分感謝家長和老師對自己的“自由放養”。

也許是受了父母職業的影響,李清月從小就對建筑和畫畫興趣濃厚;也可能是從來沒有人干預過她的人生規劃,她反而很早就開始思考自己將來要做什么。“大概是六七歲左右的時候吧,我就知道我喜歡建筑學,所以后來大學的專業毫不猶豫地選了這個,因為它是藝術和理工科的結合。”

出國念大學這件事幾乎是突然決定的,全家一致同意。“家長應該是希望能鍛煉我的獨立性,畢竟從小到大都沒有離開家人生活過。”李清月說,如果自己留在北京上大學,幾乎可以想象得出來,一定是每周都要回家的。

十八歲時,離開熟悉的北京,獨立帶來的挑戰也開始一一出現。“那時是我第一次自己坐國際航班,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在飛機上默默流了十幾個小時的眼淚。中間用餐時我想要一杯橙汁,卻怎么也不好意思和空姐說。”在第三班轉機飛機上,李清月才艱難地開了口,喝到了橙汁。

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學習建筑過程中,她也有過無數個崩潰的瞬間。建筑與設計最重要的是表達,第一節課,教授帶著一個漂亮的花瓶來到課堂,要求每個人點評5分鐘。她卻發現作為班里極少數的國際學生,她害怕自己英語不夠好而不敢表達自己想法,最后幾乎是一個個單詞蹦出來的。這種情況,過了一兩個學期后才漸漸有了好轉。周末,其他系的學生都出去玩了,建筑系的學生卻幾乎都在系里熬夜做模型。

5年的建筑系本科學習,為清月打下了堅實的宏觀思維的基礎,也為她在研究生階段轉向數據可視化專業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數據可視化領域,對應的東西是數據,設計的軟件也變了,但整體的思維方式其實沒有變,都需要認真地去研究細節、不斷地縮放視角。以前,清月認為數據就只是數字而已,直到有一天她偶然看了一個關于數據可視化的TED視頻:“我覺得我的世界變得不一樣了!數據可視化不只是如何表達數字,它的背后是嚴謹的邏輯思維和藝術化表達的平衡。”

“快樂”沒有任何限制

這次參加全球數據可視化大賽,李清月希望能從數據可視化的角度,來探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怎么去定義“快樂”,以及每個國家的“快樂指數”與對環境影響之間的關系。由于官方準備的數據集都比較抽象和宏觀,她從中選了一個跟生活質量相關的數據集,與其他數據集結合,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數據集。

“比方說芬蘭、挪威,這都是我們傳統定義中幸福指數高的國家,但看了數據之后,我在海報上是用紅色的笑臉表達他們,因為這些國家屬于‘高能源消耗的快樂的國家’,他們的發展是基于大量能源消耗的。”清月如此解釋她設計海報的思路,“而在一些南美洲的國家,代表他們的是綠色的笑臉,因為他們的發展之路和快樂度是對環境更友好的。我沒有辦法去顛覆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形成的發展模式,但至少可以用數據可視化的方式去引導還在發展中的國家用更可持續的方式去制造屬于他們的快樂。”

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物質的東西嗎?人類要怎樣去獲得一種可持續性的幸福?做海報設計的時候,這些是始終縈繞在清月腦海中的問題。為什么自己會對“快樂”這件事這么關注?李清月發現這還是與自己在中國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回想在北京的日子,那些沒有補習班的周末,清月想起媽媽總會帶她去澡堂泡澡,爸爸則會帶她去京郊爬山。泡澡和爬山,這些清月兒時習以為常的事情,現在卻構成了她在異國他鄉非常重要的快樂來源,她幾乎熟知身邊所有的澡堂。“泡澡是我和北京奇妙的連接方式。泡在溫水里,那種溫暖會一點一點撫平你心靈上的褶皺。”李清月笑著說。“還有聽音樂會、看戲劇、旅行……我小的時候沒有系統地學過美術和音樂,但父母用這些體驗型的活動教會了我在生活中放松和獲得快樂。”成長中的種種自由度,讓李清月相信,自己是“被允許可以犯錯的”,而這一點恰好對設計來說特別重要——設計需要人在不知道能否成功的前提下,不斷地去嘗試和實驗。

母親對李清月的影響相對無形卻深入,因為媽媽是建筑師,所以以前走在北京的街頭,她會和李清月講解一些周邊的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我爸會更重視一些人格上的教育,從小他就和我說人要擁有志向和智慧,這是一句很簡單的話,但是對我影響也很深。我的名字其實是典出李清照,我爸希望我能成為‘不肯過江東’的項羽那樣有骨氣的人。”出國前,父親還手寫了一封三頁紙的信給李清月。“在信中,他又重提了這句話,還有就是希望我在國外能吃好睡好。”這封信,十幾年來李清月一直隨身帶著,里面既有親人的囑咐,也有來自家鄉的暖意。

人要勇于表達愛

與李清月聊天的過程中,她提到了很多次“幸運”,認為自己是一個能幸運且自由長大的孩子。但成長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出國后,她一度很想讓自己“無限地融入”。“比方說,冬天我看到同學都穿著人字拖在戶外走路,喝冰水,我也跟著學,結果就是沒到一周我就發燒了。”后來,清月才意識到,完全沒有必要改掉自己身上屬于東方的文化和習慣,讓自己變得完全不像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用更包容的心態和韌性去適應新環境。

她也一度被消費主義影響,前幾年一度把逛街購物作為周末不可或缺的活動。“但是不斷消費給我帶來的快樂持久度其實是非常低的,性價比也是很低的。所以從今年做海報開始,我借此為契機來開始認真思考‘可持續性的快樂’對我到底意味著什么?我應該如何去創造屬于我自己的可持續快樂?這些個人層面的思考不僅為海報內容的設計帶來了更多宏觀視野的展示,同時也是我在自我引導如何變成一個更幸福的人。”

三年的新冠疫情,還給清月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影響,那就是她開始學著直接表達對父母的愛。“直接說‘老爸老媽我好愛你哦’是我過去礙于面子怎么也說不出口的,但是這場疫情改變了我。”清月開始每天早上,分別給父母私信“愛你”。“最開始父母是震驚的,不知道怎么回我。”李清月大笑道,“但是幾個月后,他們開始有了回應,我爸也會給我發一些桃心的圖案。我覺得他們心里一定也是很高興的。而且我媽媽對我說,雖然這幾年會很想我,但是她很感謝我的改變,我感覺我們的溝通也變得越來越好了。”

李清月已經計劃好了下一次回北京要做的事:逛一逛兒時熟悉的胡同,吃一碗街邊的牛肉面,剩余的時間就是多陪伴家人。“我終于意識到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是多么的寶貴和有限,及時陪伴,及時表達愛,也許我們就會變得更幸福,也更能給世界上的其他人帶來快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