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7 09:50:24
來源:北京晚報
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已連續9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對于正處在建立知識結構、發展興趣愛好關鍵時期的少年兒童而言,涵育濃厚的閱讀熱情、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至關重要。“要把開展讀書活動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引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更是成為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的一大亮點。
(資料圖)
為了引導未成年人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將讀書這一件大事真正抓好落實好,同時,為了推進相關市場健康發展,本期《教育》周刊通過采訪,為“讀書”這件事分享經驗、提供建議。
閱讀情況向好仍有待改善
少年兒童閱讀優秀讀物,不但有利于擴展知識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價值觀,而且小時候養成的良好閱讀習慣會讓他們受益一生。
目前,很多少年兒童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每天都會有一定的時間進行閱讀。根據2022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在閱讀時長方面,我國9至13周歲少年兒童、14至17周歲青少年平均每天的閱讀時長均比往年有所增長。其中,9至13周歲少年兒童平均每天的閱讀時長為25.48分鐘,比2020年的23.26分鐘增加了2.22分鐘;14至17周歲青少年平均每天的閱讀時長為51.90分鐘,比2020年的51.81分鐘增加了0.09分鐘。
但是,與此同時,北京晚報《教育》周刊在前期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少年兒童的閱讀時間還是經常被擠占,沒有固定的時間,多是插空就看,很多孩子都是在晚上做完作業后或者利用午休的時間閱讀。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每天的閱讀時長也就在半個小時左右,甚至更少。
據石景山區某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王先生介紹,他的女兒每天是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早上起床后上學前的20分鐘,會朗讀英語或語文課文。晚飯后睡覺前還會再閱讀半小時。不僅如此,上學期間孩子還會帶一本書,利用中午休息和下午課后服務時間閱讀。”
西城區某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王女士的女兒每天也有近2個小時的閱讀時間,但是這2個小時也都是有空才看。“平時都是插空看,到了周末,看書的時間才會相對充裕些。”
不僅如此,本刊記者還發現,越是高年級的孩子閱讀時間越難以得到保障。對此,很多家長表示,由于高年級的孩子受到課業負擔、升學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更大,因此很多孩子每天的閱讀時間非常有限,而且閱讀時間還經常被擠占,平時選擇在做完作業后或者利用午休時間去閱讀也是無奈之舉。
選書切勿盲目輕信排行榜
近年來,青少年讀物市場可謂“雨后春筍”。面對種類繁多的圖書,很多家長無所適從,在為孩子選擇圖書時也多會依照各種“榜單”選擇。同時,無論是實體書店還是網上書店都會不定期推出一些圖書“排行榜”。
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低幼室編輯易江菊坦言自己會關注各種榜單,但很少跟著榜單購買圖書。比起榜單,她更愿意信任一些對圖書有熱愛、有情懷、有研究的權威人士的推薦。“因為榜單上的圖書介紹都不夠詳細,我不確定能買到自己喜歡的圖書。而且作為業內人士,也深知童書榜單其實也依賴于運作、人情關系、名人效應,并不是那么公平公正的。”
“不少家長總以成人視角來看待未成年人的世界,追捧‘排行榜’的上榜書籍,或選擇兒童讀物時,往往功利心比較強,希望孩子從書中能學習知識和技能,卻忽視了圖書對孩子成長的陪伴性,反而導致孩子喪失了閱讀的興趣與熱情。”外研社少兒出版分社社長許海峰建議家長給孩子選書,不要迷信“排行榜”,而是根據孩子自身特點,選擇適合的圖書。“家長選擇時可以把握三個原則。首先是三觀正,內容積極向上。圖書內容不能把低俗、粗俗當有趣,而是要引導孩子奮發向上。其次是難度適合。既不能太難,讓孩子望而卻步,又不能太簡單,讓孩子失去挑戰的樂趣。還有就是內容比較生動有趣,而且必須是孩子眼中的有趣。只有內容有趣,才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了方便家長選擇購買到適合自己孩子閱讀的圖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每年都會組織研制并發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很多出版社也會發布一些分級書單。
但在本刊記者采訪過程中,很多家長表示,在為孩子購買圖書的時候,不會完全參照此目錄和分級書單。其理由多是因為指導目錄、分級書單里的書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孩子的閱讀要求,而且很多書的內容不夠吸引人,難以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是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普遍認知水平制定的。對于大部分對圖書關注得不是特別多的家長而言,分級書單能夠提高他們購書經費的使用效率,花更少的錢獲得更大的價值。”所以在易江菊看來,對大部分家庭來說,無論是指導目錄或是分級書單還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每個孩子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化,在為孩子購買圖書的時候,家長還是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以及孩子的自身情況為其購買圖書。”
持開放心態對待新型閱讀
如今,利用移動互聯網、電子設備“閱讀”的趨勢日益明顯。各種非紙質版圖書閱讀的方式也日益豐富。對此,有人認為科技讓閱讀越來越方便,但是科技卻讓真正的“讀者”變得越來越少。在他們看來,只有紙質版圖書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
“其實,無論是利用移動互聯網、電子設備的新型閱讀,還是翻閱紙質版圖書的傳統閱讀,兩者只是閱讀方式的不同,但并不沖突。”在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北京十八中高中語文教師趙長河看來,很多人之所以選擇新型的閱讀方式,是因為更為便捷,更少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另外,善于傾聽也是現代生活中一種重要的能力。如果可以通過‘聽書’提升這方面的能力也是不錯的。”
對于易江菊而言,之所以她堅持傳統閱讀方式,主要是她看中了傳統閱讀方式是培養親子感情的最佳手段之一。“很多和孩子一起閱讀的圖書,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動起來、玩起來。大部分圖書都可以讀出很多花樣,閱讀的時候不一定是安安靜靜的,而可以借助書本,跟孩子玩充滿活力的親子互動游戲。比如我家孩子最近愛讀的《獅子輔導班》,我會邊讀邊帶孩子模仿獅子的動作,他們每次都玩得特別開心。”
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語文教師陳禮旺對新型閱讀方式并不反對,但是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學生要進行傳統閱讀。在他看來,未成年人畢竟處在學習與成長的關鍵時期,傳統的紙質版閱讀方式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許有人認為,堅持傳統閱讀方式就是要讓學生能夠背誦或者記住那些文字,而我則是希望學生可以借助傳統閱讀感受國學之美、感受漢語言的魅力。其次,傳統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辨析能力、信息檢索能力以及整體感知能力。此外,傳統閱讀方式也可以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們靜下心來,更加專注。”
專家支招讓孩子愛上讀書
“我們家孩子不是那種愛讀書的。平均下來1年也就讀2到3本。由于本身就對閱讀不感興趣,而且不是那種能靜下心來做事的孩子,所以每次帶他去圖書館、書店,他在情緒上都比較抵觸。”朝陽區某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張女士無奈地表示,雖然自己和孩子的爸爸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營造閱讀氛圍,但是感覺并沒有什么效果,孩子仍舊我行我素。不僅對我們看書表示出不能理解,有時候甚至出現不屑的情緒,只沉浸在自己的游戲世界里。”
和張女士一樣,很多家長都在為能讓孩子多讀幾本書發愁。
對此,北京城市學院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研究基地教師冀文彥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我認為家里有必要的藏書,才能讓家里充滿讀書的氛圍。同時,作為家長還應該把想讓孩子近期看到的書故意放在床邊、沙發邊,讓他們抬手就能拿到。此外,家長還可以向孩子有意透露某些書中的情節,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進而引導其閱讀全文。”
“家長可以從配合學校完成教育主管部門要求的閱讀書目的閱讀,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在孩子養成基本的閱讀習慣后,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適當增加孩子的閱讀量,擴大孩子的閱讀范圍。”陳禮旺還建議說,家長要克服困難,做到以身作則,在家庭中營造讀書氛圍。為了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鑒賞評價能力,家長可以采取和孩子共同讀書的方式,在孩子讀書后與孩子交流閱讀心得,多和孩子互動。另外,在為孩子選擇圖書的時候,適當選購一些具有理解難度的經典名著,讓孩子的閱讀充滿挑戰性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