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 16:36:15
來源:中新網重慶
記者24日從西部(重慶)科學城獲悉,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下稱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胸外科團隊成功運用人工智能、增強現實技術,聯合機器人完成了一起復雜肺段精準微創切除術,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接受此次手術的是一位62歲男性患者,一年前體檢發現右肺上葉磨玻璃結節,在醫院復查胸部CT時發現該結節明顯增大,且為混合磨玻璃結節。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胸外科主任譚群友診斷為早期肺癌,擬行復雜肺段切除術。
據了解,肺段切除術因能兼顧腫瘤切除與肺組織保留,成為目前醫生們診治該類疾病的優選術式。然而,該患者結節跨段生長,僅切除一個肺段無法根治,需聯合多個肺亞段切除,這使手術極具挑戰性。如果手術中稍有不慎損傷臟器,就可能引發嚴重并發癥。
機器人手術雖有精細微創優勢,但需結合術前胸部CT及三維重建圖像,且因畫面無法同框顯示,主刀醫生及助手只能靠記憶判斷解剖結構,導致其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針對這些臨床實際需求,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重慶復迪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原創軟件技術,在頭戴顯示設備中能夠將數字圖像以極高的清晰度融入現實世界中,仿佛給醫生戴上了一副能夠透視人體內部結構的“魔鏡”。
在胸外科手術中,尤其是對于肺癌手術,醫生通過這個設備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肺部血管、支氣管和腫瘤等三維結構,就好像這些結構真實地呈現在眼前一樣。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設備允許醫生無需接觸屏幕即可查看和操作患者的醫療影像,這對于在手術過程中保持無菌環境至關重要。
手術期間,主刀醫生譚群友教授團隊戴上由重慶復迪脈數字提供的MR眼鏡,這副眼鏡將成為他在手術過程中的“透視眼”。與此同時,由患者術前的CT數據已被還原成全息三維可視圖像“懸浮”在手術室空中,一個立體的肺部模型就在眼前。
在機器人輔助下,手術操作更加精細和穩定。機器人的機械臂就像一雙靈巧的手,按照醫生的指令精準地移動。醫生通過操作控制臺,指揮機器人進行手術操作。整個復雜肺段切除手術過程僅歷時45分鐘,相較以往同類手術時間大大縮短。術后當天,患者就可下床活動。
當前,西部(重慶)科學城積極營造有利于科技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大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正是在這些政策引導下,類似于重慶復迪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這樣的企業才能夠專注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活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