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寒潮加州野火!2021氣候十大關鍵詞公布

2021-12-31 10:45:55

來源:前瞻網

應對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如今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比預期的更為強烈和迅速,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影響的范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全球各國在改善氣候方面都卯足全力,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采取氣候行動是必然的。

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2020年9月22日,我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在今年的“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都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可見我國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上已經有了堅定不移的決心。

COP的全稱為“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締約方大會)。締約方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簽署國,該公約于1994年達成,擁有197個締約方(196個國家以及歐盟)。COP 26則是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議于2021年11月1日至11月12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由英國中央政府與意大利政府合作舉辦。

在今年的COP 26上,近200個國家就《格拉斯哥氣候協議》達成一致。COP 26還解決了《巴黎協定》未能解決的問題,就減排透明度和時間框架、新建全球碳交易市場做出規定。氣候峰會及相關承諾表明,全球即將發生以低碳能源為主的巨大變革。無論各國政府的去碳化目標能否實現,可再生能源、儲能、電動汽車、碳捕集和氫能將于未來迎來快速發展。

氣候行動需要大量的財政投資來支持,例如投資于能夠抵御氣候變化影響的新能源系統和基礎設施。如果在氣候方面不作為,那么人類要付出的代價會更大。氣候融資是指以低碳或氣候適應力的建設為目標的資金流動,它是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的重要議題。融資渠道有多種,包括銀行貸款、風險投資、私募、共同基金、捐贈基金、購買股票或債券等,這些渠道可以引導資金流向既有助于碳減排又可盈利的投資項目。

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加速融化。有研究曾總結,在過去的20年里,平均每年有2670億噸冰融化為水。每年的融化速度都在加快,冰川變得越來越薄。有科學家預言,北極冰川到2040年將全部融化,化成一片寒冷的汪洋大海。

北極地區有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北冰洋。北冰洋“最后一個冰區”是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部的一片海冰。有科學家曾表示,那里是不會融化的一小部分,但事實并非如此,這個“最后的冰區”已經開始融化了。有研究表明,去年“最后的冰區”海冰濃度僅為50%,創下歷史新低。而今年,科學家預警,這個“最后一塊冰區” 可能會在2100年消失。

1.5℃是怎么來的?1.5℃是2015年《巴黎協定》確立的標準。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發布了一份“關于全球升溫高于工業化前水平1.5℃的影響”特別報告。報告強調,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而非2℃或更高的溫度,可以避免一系列氣候變化影響。如果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則需要在土地、能源、工業、建筑、交通和城市中實現“快速且具深遠影響的”轉型。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現在的氣溫與工業化前相比已經升溫1.2攝氏度,并且還在上升。近幾十年來,變暖在加速。每上升一攝氏度的‘若干分之一’都休戚相關。現在必須果斷行動,挽救1.5℃的目標。

在今年夏天,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浪席卷了北美地區,科學家將其稱之為“千年一遇”的極端事件。加拿大和美國都遭遇了歷史性高溫天氣,溫度創下新高。加拿大西部地區溫度達到49.6℃,創下84年來最高溫紀錄。每逢夏天,地球上都會發生非同尋常的高溫熱浪事件,但多名科學家認為,此次發生在美國和加拿大多個城市的熱浪是非同尋常的——美國國家氣象局(NWS)稱此次熱浪為“歷史性和危險”的。

據了解,這波高溫是一種叫“熱穹頂”的天氣現象所致。“熱穹頂”是指空中熱高氣壓區域停滯不動,像巨大的鍋蓋捕獲并聚集熱量,同時不斷排斥冷空氣,吸收熱空氣,使氣溫越升越高。這樣接連發生的熱浪導致了干旱現象,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劇了一種惡性循環——越熱、越干燥,越干燥、越熱。

今年是一個“雙拉尼娜年”。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范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每次拉尼娜現象來襲都會伴隨著寒潮,今年入秋以來冷空氣活動頻繁,我國共發生11次冷空氣過程,其中6次達寒潮天氣標準。

11月4日至9日為一次全國型寒潮天氣,具有降溫幅度大、雨雪范圍廣、極端性強、影響大等特點,其綜合強度指數位居歷史第四。全國有429個縣市達到或超過極端日降溫閾值,其中116個達到或超過歷史極值。

颶風“艾達”(Hurricane Ida)是有記錄以來襲擊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第二大毀滅性且致命性颶風,僅次于颶風“卡特里娜”,其登陸時的最大持續風速為240公里/小時。8月29日,4級颶風“艾達”登陸美國南部墨西哥灣沿岸的路易斯安那州。登陸后,“艾達”沿東北方向向內陸前進,逐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之后4天,“艾達”經過8個州,約合1900公里。

今年四級颶風“艾達”襲擊路易斯安那州的最大城市新奧爾良,當晚在風雨交加中全城斷電,“艾達”帶來的強降雨還使路易斯安那州一些地區面臨洪水威脅。

夏季的極端高溫,炎熱干燥天氣燃起了熊熊森林野火。今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迪克西大火”,造成的燒毀面積超過46.3萬英畝,過火面積比洛杉磯面積還大,和夏威夷的毛伊島相當,已經超過2018年的“門多西諾綜合大火”,成為了加州歷史上第二大野火。這場“迪克西大火”已經摧毀了400多座建筑物,位于薩克拉門托以北約160英里的格林維爾市中心全部建筑幾乎已經被摧毀,還有近14000座建筑物受到了威脅。

科學家警告說,由于氣候變暖,野火的嚴重程度和規模將會增加,并遠遠超出通常的火災季節。更大的野火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進而加劇氣候變化,這可能會加速富含甲烷的永久凍土的融化,從而顯著影響生態系統的長期再生能力。

今年夏秋,歐洲遭遇極端強降水,德國、比利時、荷蘭、奧地利等西歐國家遭遇暴雨和洪災。其中,歐洲最發達國家德國成為重災區。德國部分地區的降雨在24小時內達到150毫米,相當于一個多月的總降雨量。強降雨導致河水水位上漲,引發泥石流。專家表示,這次的極端降水事件成為該國二戰后最致命的自然災害事件;比利時將此次災害描述為“我們國家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大自然災害之一”。

關鍵詞: 公布 關鍵詞 十大 最強寒潮 加州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