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4:51:38
來源:央視財經
刷一下臉,業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名下房產就被過戶給他人或被用于抵押貸款,業主們的損失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
廣西南寧:十幾名業主刷臉賣房被騙超千萬元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今年以來,廣西南寧一些業主委托一家房產中介公司工作人員賣房時,疑似遭遇了詐騙,據不完全統計,受害人有數十人之多。
今年9月份,廣西南寧市民黎先生想出售一套商品房,9月27日,他來到南寧市建新路四街一家房產中介店,通過一位叫韋遠鵬的置業顧問,簽署了一份《房地產買賣代辦合約》,約定以150萬元的價格銷售房屋。在收取了3萬元的定金后,9月28日,置業顧問韋遠鵬以房屋查檔為由,要求黎先生和他見面,用手機給黎先生進行刷臉。
比黎先生賣房更早的還有南寧市好幾位市民,他們同樣是通過置業顧問韋遠鵬賣房,同樣是在簽訂《房地產買賣代辦合約》,交付定金以后進行刷臉查檔。但是大家都沒有等到房款,卻等來了一個炸了鍋的消息。
售房者 黎先生:10月15日,我看到新聞報道那個姓韋的騙了很多人,通過人臉識別把很多人的房產轉給買家。
售房者 陸先生:我們沒有收到錢,這房子為什么能過戶?我們就趕緊去派出所去報案,10月18日我們接到了大沙田派出所一位民警的電話,說這個叫韋遠鵬的中介已經被抓了。
售房者們說,僅僅被韋遠鵬一個人騙的受害者已經超過10人,受騙總額超1000萬元。這些售房者都是在和韋遠鵬完成刷臉認證后,房子當天就被過戶出去,而且立刻被買家抵押給第三方。記者調查發現,韋遠鵬都是使用“邕e登”App進行不動產轉移登記的。
“邕e登”App是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于2018年推出的線上業務辦理平臺,辦的就是深化服務,讓市民少跑腿。目前96%的不動產登記業務都實現了線上辦理。
廣西南寧:仿冒業主簽名 不法中介瞞天過海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動產轉移登記線上辦理,需要買賣雙方完成材料填寫、核驗房產、核驗稅務信息、認證、交登記費等一系列嚴格的步驟。最關鍵的是需要雙方進行信息確認、簽名操作、人臉信息采集。不法中介為何能夠瞞天過海、完成過戶?這起事件中暴露的安全隱患,該如何防范呢?
今年9月底,南寧市民黃先生也遭遇了韋遠鵬的套路,當時韋遠鵬還沒有被警方控制,至于為什么不經過賣家同意就刷臉過戶,而且售房者也收不到房款的問題,韋遠鵬當時是這么回復黃先生的。
售房者:問你個問題,上次刷臉是查檔嗎?
韋遠鵬:查檔、網簽一起。
售房者:網簽是什么?韋遠鵬:網簽就是確認買賣交易,確認有資格交易過戶。
售房者:你原來不是說查檔嗎,那你為什么要搞過戶?韋遠鵬:因為買家的貸款可能貸不了那么多,我們要做抵押貸給他。
房子過戶后,黃先生向買房的買家確認,得知他已經將房款全額交給了韋遠鵬。
售房者:那辦抵押的錢呢,誰拿了?韋遠鵬拿了?
購房者:不是他是誰?我房款全部給完了。
和黃先生一樣,多個售房者表示,他們只刷了臉以及在紙質的《房地產買賣代辦合約》上簽過字,房子就被輕易過戶了。
售房者 陸先生:我們后來去房產交易中心打印成交的電子合同,合同上面有我媽的簽字,但我媽當時確認了她沒有簽過任何字。
售房者覃女士:知道被騙的當天后,我就拿我爸的“邕e登”進去查詢,發現授權辦理申請刷臉認證的申請人是韋遠鵬,仿冒我爸爸的名字簽的。
從今年6月到10月,韋遠鵬用同樣的手法過戶了十幾名業主的房產。目前警方已對韋遠鵬事件進行立案調查,這些售房者被過戶的房屋已經被凍結交易。記者了解到,通過“邕e登”App進行刷臉認證,不僅可以查詢名下房產,還可以辦理房產過戶。若業主對操作流程不熟,房產中介則有機會通過便捷的人臉識別驗證程序進行不規范的操作。
為防范此類事件發生,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也表示,將于近期對網絡平臺進行優化,設置刷臉文字提醒、增加驗證碼確認等。
廣西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主任 胡志海:在原來刷臉界面里面,沒辦法在它界面上告訴大家現在在辦什么。跟公安部門還有支付寶做了技術對接,在界面下方增加了信息提示欄,能明確地告知刷臉當事人,在刷臉的時候辦理了什么業務。
轉載請注明央視財經
新聞推薦:
失控的人臉識別
“兄弟萌,救救救。我的信息貌似被盜用,名下突然多出五張電話卡,有沒有人知道咋回事,對我有什么影響沒?”2020年8月的一天,一位名叫“bit999”的網友在貼吧上發出了這樣一條求助帖。
而最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盜用者到底是用何種手段完成了這波看似并不太可能完成的操作,“現在辦卡不得人臉驗證么?”
這種情況并非個例。早在2019年10月,就有網友發現自己在沒用過某電商平臺的情況下,被另一個手機號占用了本屬于自己的實名信息,并在該平臺上留有4000多元的逾期借款。2020年8月,又有網友發現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盜用注冊了滴滴順風車,且賬號被永久封禁。同月,有網友在微博稱,自己的身份信息被人冒用進行網貸,已被連續打了兩天的催款電話。
此外,發現自己莫名其妙買了車票、個稅身份被冒用、銀行卡被盜用在美團上借錢、被別人實名注冊了支付寶賬戶、QQ游戲實名被搶先認證等情況也屢見不鮮。甚至有網友發現,自己不知什么時候在陌陌上有了一個賬號,不僅照片被盜用,甚至連從事的行業都一模一樣。
人臉識別的黑產江湖
圍繞人臉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該對自己的臉保持警惕性嗎?
帶著上述問題,AI財經社潛入了一個圍繞人臉識別產生的黑產江湖。
據稱,黑產圈存在著一種神奇的“過人臉”技術,只需一張照片,即可通過技術手段制作出會眨眼、點頭等驗證動作的人臉視頻,幫助買家順利通過各大App的人臉識別認證。
不過,或許是媒體此前的曝光讓從業者們感受到了危機,這個本就不能見光的江湖開始變得愈發隱秘。
如今,在轉轉、淘寶、閑魚等曾被報道能搜索到人臉照片、“照片活化”工具等“過人臉”相關“商品”的網絡平臺上,早已無法探尋到這個江湖的蹤影。但若在QQ搜索“人臉”等關鍵詞,依然能見到各種被冠以“人臉識別”、“人臉技術”、“人臉認證”、“刷臉”等字眼的QQ群,其中甚至有個別群為付費群。百度貼吧上則更為隱秘,從業者們潛藏在一個個分散的貼吧群中,低調地發著“代過XXX人臉”、“接XX刷臉”等小廣告,又或是直接在各種“人臉識別”的求助帖下面留言拉客。
11月29日,AI財經社曾嘗試加入其中的十余個QQ群,但僅有約一半給予放行,另一些群則以“滿了”為由拒絕了入群申請,而后者有些在2000人左右。
在這些通過的群中,大部分是“全員禁言”,只能與管理員私聊相關事宜。而未被禁言的群里則充斥著“VX解封”、“代過珍愛、伊對、BOSS人臉”、“出高清正反+手持”、“出人臉識別技術”等由各種字母縮寫、縮句以及諧音組成的廣告。
陳遠是其中一個全員禁言群的管理員。11月29日晚八點,在加入這個名叫“人臉識別”的群后不到兩小時,陳遠主動向AI財經社發來好友申請,“要過人臉嗎?”
作為一個入行已經兩年多的“老人”,陳遠在幫人“過人臉”這門生意上已經做得頗為嫻熟。日常養上幾個QQ小號,建上一些人臉識別的群,再去貼吧等平臺上做些推廣,客戶自己就找上門來了,賺錢不是問題。
“說白了,咱們這個行業畢竟是違規操作,你要是一個月1萬塊錢都賺不到,那你還不如不搞了,現在進工廠一個月也能賺個七八千塊錢呢。”陳遠稱。
他介紹說,微信、支付寶、百度、58同城等App的人臉識別認證目前都是其“可以通過的范圍內”。其中,僅微信、支付寶平臺的“過人臉”服務收費標準就在150到200元左右一單,且“一天兩三單是很正常的事情”。
陳遠感嘆,自己2018年下半年剛在朋友的介紹下入行時,“這門生意才剛剛開始好起來”,兩年后這方面的需求量已經比較大,“現在很多游戲平臺、網銀支付平臺都需要人臉,特別是想用別人的資料信息去操作網貸的人非常多”。
他透露,因為風險偏高,他們對貸款平臺的收費一般會比普通App高一些,“基本上都是200元一單,也有同行出三四百一單的”。但更多提供“過人臉”服務的人則對網貸這一話題諱莫如深,只稱“風險太大,最好別碰”。
在群中,一位試圖通過某貸款平臺人臉認證的買家對AI財經社稱,他曾和一位“過人臉”服務賣家溝通很久,雙方都已經談到了具體價格,但當對方得知他是要做貸款后就直接拒絕了,導致其“不得不自己開始入群嘗試鉆研這門技術”。
相比起風險過高的網貸,微信解封、零錢代取、解除支付限制,以及代過58同城、陌陌、伊對、探探、QQ、微博、地方稅務等各大App的人臉實名認證則是群里這些人宣稱的更為“常見的服務”。在這里,有人想要利用App賬戶引流;有人想要獲得支付類App賬戶的高等級,提升額度;也有人想要通過注冊多個賬號薅羊毛;甚至于有人想要擁有他人的人臉認證,只是為了玩個游戲……
不管目的如何,由代過人臉識別串連起的黑產供需鏈已經“十分繁榮”。除了QQ群,有人還會在QQ空間中頻繁曬出已成交的“訂單”和成功通過各大App人臉認證的視頻。
工信部組織發布人臉信息收集標準:不應強制或欺騙用戶刷臉
南都記者注意到,評估規范提出,在收集環節,不應強制或欺騙誤導人臉信息主體進行人臉識別,當人臉信息主體不進行人臉識別時,不應禁止人臉信息主體的正常使用。
而南都此前調研顯示,許多受訪者遇到過強制使用問題。
許多受訪者遇到過強制刷臉問題。圖自AI前哨站。
參與了編制工作的360相關專家告訴南都記者,“不應強制”,就是不能把人臉識別作為所有功能開啟的前提,用戶不想進行人臉識別的時候,APP不應限制其他非相關功能的使用。
“比如,某些APP僅提供人臉識別的登錄方式,但相關功能可以用傳統的賬號密碼方式完成,無需強制采用人臉識別。”他說。
該專家介紹,“欺騙誤導”,則是指APP沒有履行良好的告知責任,在用戶未明確授權的情況下進行了人臉識別。
使用環節:不應基于人臉信息生成用戶畫像
在評估規范中,還有一項要求值得注意:不應基于人臉信息生成用戶畫像,且不應基于人臉信息進行定向推送。
事實上,南都記者了解到,一些行業已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于顧客和會員管理——結合前端攝像頭抓拍上傳的照片,后端APP能自動估算并記錄顧客的年齡、性別、消費偏好等信息。有了基礎的用戶畫像,商家就可以進行個性化推送。
360相關專家表示,定向推送是APP的增值功能,不屬于基本業務范疇,因此不宜使用人臉信息這種個人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