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與古城保護平衡 資金壓力如何緩解?

2020-10-22 16:46:52

來源:第一財經

“走在老城的石板路上,如果能跨越時間,你說不定就和王羲之碰面了,因為這條街他真的走過。”

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公室主任徐覺民的一句頗有畫面感的話,讓紹興古城保護的優勢躍然紙上——這里的古城資源具有歷史的真實性。除此之外,擁有八大歷史文化街區的這座古城,還擁有風貌的完整性,并因原生態的保留而具有生活的延續性。

在我國和世界城市建設史上,建城幾千年城址未變,格局依舊,并不多見。在這樣的特點和基礎上,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一直在探索“紹興模式”。

城市發展與古城保護平衡

面積達9.09平方公里的紹興古城正在變矮。根據當地媒體的報道,曾經的“第一高樓”紹興大廈等高層建筑被拆除,原來的兩棟12層行政中心降至5層,接下來還有一些其他的高層建筑將被逐步疏解。

在大興土木、高樓崛起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此番高樓的“改造”“拆除”“降層”引人關注。事實上,在城市發展與古城保護的平衡上,紹興如何做好這篇文章,一直在思考、在謀劃、在實踐。

今年5月,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專題調研古城保護工作時再次強調,要唱好“雙城計”,既要發展新城,更要保護好古城,要堅持文商旅一體化發展思路,把古城打造成紹興城市文化體系中最耀眼的明珠。

發展和保護,不再是此消彼長的矛盾,而是讓城市價值增強的“兩條腿”。

徐覺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偏遠山區的1000平方米,可能不如大城市1平方米的價值高”,通過保護古城,讓整個城市的品質和價值提升了,也即單位數量減少、單位價值增加,才是更長遠的利益所在。

保護的理念有了,合理利用的思維還要跟上。這也是“紹興模式”的獨特之處——2019年1月1日,《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下稱《條例》)正式實施。和多數古城區聚焦“保護”不同,紹興增加了“利用”二字。

用馬衛光的話來說,古城是紹興千年歷史文化的精華所在,加強古城保護利用是打造現代城市體系、重塑城市文化體系的重大任務。

作為紹興古城保護利用的法律保障,《條例》規定,對古城范圍內現存不符合城市天際線、傳統格局、歷史風貌要求的建(構)筑物,應當根據古城保護相關規劃逐步依法實施降層、改造或者拆除措施。這些政策法規,成為了前述“改造”“拆除”“降層”等一系列項目的實施依據。

在古城逐漸復原成形的同時,還要通過合理利用來產生綜合效益,來“反哺”古城保護。政府不考慮“賺錢”,但要把這塊區域用活、盤活。

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紹興于去年施行《條例》之外,專門承擔紹興古城保護利用與監督管理工作,統籌推進古城“文商旅”融合發展的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公室應運而生,這也成為古城保護上通過成立一個專門部門來統籌相關部門、打通體制壁壘的創新之舉。

“一城一橋三故里”等片區多個項目近一年多來陸續推進,這樣的速度和規模“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與此同時,紹興把古城區塊的保護利用獨立編制了“十四五”規劃。

另外,紹興還組建了古城保護利用專家咨詢委員會,為古城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方向性、專業性的意見建議。這相當于是政府購買服務,讓專業團隊參與古城保護利用,從而為文商旅一體化發展提供文化依據。

資金壓力如何緩解

馬衛光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提出,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古城,在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的同時,還應更加體現包容、開放和創新的精神,這對于紹興來說是具有挑戰的。

這個挑戰也體現在古城保護上——如何用好現有資源為古城保護提供財力支持,又如何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入駐古城,顯然需要當地政府的智慧。

“古城保護的投入很大,資金缺口不小。”徐覺民坦言,在古城保護上,國家層面的支出補貼較少,財政壓力主要落在地方政府肩上。每年,紹興會從市區土地出讓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古城保護專項基金,但這筆資金“遠遠不夠”。

除了多渠道融資,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徐覺民總結了紹興采用的幾種模式。比如,由政府平臺投資,后期交給社會進行市場化運作。

他舉例說,一個名為“風越里”的紹興古城特色街區項目,就是這樣的模式,由政府出資改造后,交給企業運營,然后每年返給政府一定回報。對政府來說,這是一種長期的收益;對企業來說,則可以更加靈活地操作運營。

再比如,把一片區域的改造整體打包給產業運營公司,向企業出讓土地的同時,也要求企業同步把古城保護利用的項目運作起來,“哪一塊作為文化改造,哪一塊工業遺產要保存,都要同步做好”。

在紹興人看來,古城保護利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把文化底蘊挖掘好,然后用文化促進旅游業的興起,再借旅游帶動當地的消費和商業發展,這些產業帶來的經濟收益,用來支持古城文化事業,這就是“文商旅一體化”融合的理念。

數據顯示,目前來到紹興旅游消費的最大客源地是上海,不少祖上是紹興人的上海人來感受鄉愁,體驗江南水鄉文化成為了當地文旅消費的主力軍,“高鐵通了,來去也很方便”。

徐覺民覺得,“城市品質提高了,整體社會效益提升了,使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而不能只看單體項目的效益”。畢竟不少像魯迅故里這樣的大IP,不僅僅只考慮盈利角度,更是要在古城的保護、文化的傳承上來體現價值。

隨著文化要素和商業創新模式的引入,公共配套設施也同步完善的古城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投資者。

“之前有個網絡公司到我們這邊來考察,看到古城的老房子,就提出以后想要把辦公室設在這里。這群年輕人辦公只需要網絡和設備,其他靠的就是智慧來創業。”他說,對于年輕人和科技創業者而言,這里可以找到他們兒時的記憶,而舒適的環境也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關鍵詞: 古城保護